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题材,让我们的写作更富有创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可以激发我们对不同主题和话题的兴趣,扩展我们的知识领域,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读后感的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
看读后感的作文篇1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的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
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
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看读后感的作文篇2
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是令人惋惜和气愤的!
这篇文章我的读后感是这样的,从前在一个肮脏的小鱼舍里住了一对夫妻,丈夫每天外出钓鱼维持生活,但是总是没有收获,一天他钓到一条比目鱼,但是这条比目鱼会说话,他对渔夫说求求你放了我吧,你吃了我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渔夫说我不会吃了你于是就把比目鱼放了!回到家渔夫的妻子看到渔夫没有收获便问渔夫,渔夫把事情告诉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问他你没有提要求吗?渔夫说没有,他的妻子说我们每天都住在这个破烂的屋子里,跟他要一个房子,于是渔夫去了要到了一个房子,后来妻子嫌太小了,他想要当国王,继而又要当皇帝,他想要的权力越来越大,房子越来越豪华,他的妻子越来越贪婪,后来又想要当教皇,每次提的要求越过分比目鱼所住的海水就会发黑,波涛汹涌,水越来越黑,风浪越来越大,后来他的妻子不甘心当教皇,提出向控制月亮太阳,比目鱼生气了,说回去吧!他们的房子又变回了破烂的渔舍,只能继续生活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得无厌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人要学会知足,不要只会一味的索取,不要因为自己帮助了别人就要一直让别人记得你的恩情,人不可以自私也不可以过分的伤害别人!听你的话的人都是爱你的人,所以不要伤了他们的心!这就是我对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看读后感的作文篇3
?黔之驴》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丰富、大胆,在诙谐中带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闲的时间,我又翻开了《三戒》,去品读《黔之驴》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黔之驴》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驴被一个好事者带入贵州又放到山下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切都起源于好事者的想法。如果好事者没有这个奇怪的想法,驴的命运就不会有这么悲惨了。说不定,驴仍然过着虽然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发奇想,把驴带入了贵州,却没有让驴去做它擅长的事情,这分明就是不识材、不会用材了!人家伯乐都可以发现驮车之马是可用之材,使驮车之马脱离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却没有发现驴的长处,还觉得驴一无是处。这个道理,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样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过好事者告诫统治者们不要不识才,而是要用人之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事情。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才是人尽其才。
话又说回来,这好事者就是要将驴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应该事先将保护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驴,使驴不会落入老虎的利爪,成为老虎的食物。不然的话,驴也不会因为“技穷”成为千古笑谈了。
看读后感的作文篇4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本书是著名童书作家幻想大王杨鹏写的,有许多册,我就给你来简单介绍一下非常非常好看的一册——《返老还童吧》!
在扬歌装妈妈的启发下,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想到了一个极好的创意:发明一种让人永葆青春的药丸就要成功时,发明竟然被剽窃了!更可恶的是,这种不成熟的药丸被大规模地投入市场,并引起人们的疯狂抢购。可是,这种药丸有着很大的副作用:服用后,年龄会立刻变成18岁,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会越变越小,最后回到胎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扬歌和他爸爸以及世界顶级医学家、物理学家。联手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贾教授真是一个卑鄙无耻的人,他剽窃了别人的发明,还不顾发明命的人的劝阻,利欲熏心的他仍然丧心病狂的将药丸投入市场,这根谋杀有什么区别。而扬歌父子却跟他截然不同,他们为了人类的安全,冒着生命危险去跟贾教授谈判,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多么可贵呀!如果把这里面的人比作物品,我觉得贾教授就是一台游戏机,虽然游戏很刺激,如果经常玩,不仅会伤害你的眼睛,还会使你沉迷于网络游戏,成为网络少年,做出偷东西、抢劫等伤天害理之事;而扬个父子就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
读了这本书,我要向扬歌父子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勇于探索、勇于牺牲的精神!
看读后感的作文篇5
?狼图腾小狼小狼》这本书主要讲了,在草原上两个北京知青陈阵、杨克和他们养的一只小狼的故事。书中写了,因为狼们总是偷袭并杀吃牛羊,给牧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于是从外地来的民工,想方设法地杀狼掏崽,试图赶尽杀绝。草原找不到一头狼了,却处处可见草原鼠偷晒的牧草、以及隐藏在牧草下能致牛马摔伤的鼠洞,牛羊能吃的牧草变少了,游牧变成了圈养,草原的沙化严重了,城市也刮起了沙尘暴。在养小狼的时候陈阵和小狼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小狼受伤后,忍痛杀掉了小狼为小狼保住了尊严。
看完这本书后,我认识到了狼的智慧,狼会打仗,会想办法,善于用假象迷惑他人。我也认识到了狼的团结,在吃牛羊时集体观念特别强,特抱团,绝不会让家人和弟兄吃亏。游牧民族的歌曲的来源于狼的嚎叫,还有狼桀骜不训、宁死不屈的精神。不论是谁都有弱点,狼的弱点就是离开大地,狼离开大地之后,丧失了所有的攻击能力和反抗能力。打狼就是打仗斗体力、斗精力、斗智斗勇,三十六计除了美人计使不上,什么计都使得上,这让我知道打狼非常的困难,不但要用很多办法,而且还有可能被狼抓伤、咬伤。
最后我想说:“如果草原还像以前那样和谐、美好,那我们的地球就不会被污染的这么严重了。”
看读后感的作文篇6
我最喜欢的书叫《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集。
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这本书时,里面的故事就深深的震撼了我:
曾经美丽、文静、惹人喜欢的“豆腐西施”杨二嫂被一个帮会折腾的半死不活,唯有眼睛上的那一轮,能证明她还活着。
曾经那可爱的、淘气的捕猹小英雄闰土,在十几年后回到家乡,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又黑又瘦,那粗糙的手,上面还有一层厚厚的茧。见到“我”呀管叫少爷,再不像以前那样称兄道弟了。“我”和闰土之间似乎隔着一道无形的厚重的墙。
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和殷夫,他们是几个有才华的年轻作家,他们领悟到了社会的黑暗,投身革命事业,却在几年内,全被满清政府逼死......
我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踩着那些人尸体的是贪污的官员、地主以及残忍的清兵......那些为振兴中华而站起来的人在无情的刀枪面前倒下;那些为私利而存在的人却能活得很好,为什么?因为民众还未意识到:只有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才能让中国不再被外国欺负,才能让中国迈进美好的明天!
鲁迅先生是先知先觉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列强的强大,更在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的奴性。这种奴性,是臣民对皇帝的奴性,长此以往形成了软弱可欺的劣性。近代史上多次割地赔款、多次一败涂地,正是这个沉睡民族软弱性的体现。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选择了与黑暗的社会斗争,除了叫板满清政府,还要唤醒麻木的数万万国民。
我要像鲁迅先生一样用知识、智慧去守护祖国,保卫祖国,振兴祖国。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为自己,为家人,为祖国!
看读后感的作文篇7
盛世
?我们仨》读后感
钱钟书一家人在古栈道上相遇,也在古栈道上相失。三个人或紧紧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蹒跚走在路上,灵魂却倚靠在一起。南柯一梦,如同星河般缥缈,但也似山峰般坚定。诗书,庖厨,分离,相聚...生活是这个家庭做了一生的梦,落在层峦耸翠中。一种坚韧把他们缠绕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对时光的流逝,疾病的侵扰,仍然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坚韧似金丝银缕,把他们郁郁青青的岁月编成了一场盛世。
钱钟书和杨绛可谓是伟人了,他们的一生称之为盛世,原因却并不在于此。因为纵然声名远扬,但面对生死,人还是人,还是沧海一粟。漫说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爱不朽。杨绛先生曾说因有两人陪伴,可相依为命,他们进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奋力前行。爱情的热烈与冲动,已经交织成温柔绵长的亲情。钱钟书在前面慢慢地走,杨绛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这样的小梦被拉成万里长梦,才是他们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们茕茕孑立,一边看着这样那样的梦,一边不自知地坠入自己的梦中。我们赞颂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云之志不坠,不是我们的坚韧吗?风雪满道,盼故人早晚上高台,是我们相互的扶持啊。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感情却是可以延续的。其实我们和身边的人早已被那样坚韧的丝线缠绕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气如斯的坚定,而且也会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还有所恃知己,肝胆相照的友谊。一步步探索而来的,这些是我们自己的盛世啊。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我们仨》是杨绛晚年的一个盛世回首,而脚下的路才是我们现在要去奔赴的。
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读了杨绛写的《我们仨》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我们仨》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外阅读我们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绛先生的大名早就知道,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也是我读过四五遍的书,这本《我们仨》也是很早之前就知道了,特别是前两三年前杨绛先生去世的更是网上铺天盖地。我对杨绛先生的记忆更深的是她回复读者那句“你的问题在于想法太多而读书太少”。她这句话还被我自嘲过说自己是“想法太多而行动太少”。
这个月开始想好好读几本实体书,就入手了这本书,今天放中秋节假,在这个传统的团圆节里读完这本书,甚好。
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的不是传说中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实际上,这会读下来让我对这个说话相当怀疑,甚至鄙视,感觉是文人圈里文绉绉的奉承。)我无意诋毁杨绛先生,对于她,我是尊重之情。不过,我觉得从这本书里读出来她最令人羡慕的是和钱锺书先生心心相印,相濡以沫,两个人在精神上高度同步,在性格上有些互补,在是非对错上和教育女儿态度上又非常合拍,确实是非常棒的组合。在他们三个人的小家里,每个人都非常率真单纯,又各有优点,相互照顾。家庭氛围真的是轻松到让读着的都想结婚生娃。这样的家真是令人眷恋的心灵港湾。一个三口虽然每人都是学富五车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家里却一点那种清高冷谈的状态都没有,反倒是非常的活泼天真,像三个长不大的孩子。最后一节,那种淡而久的怀念和悲伤,让我想起了,“庭前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好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小家庭,温暖,轻松,关心。
昨晚看本书看到了夜里十二点多,看到杨先生描写阿园去世的文字,不禁泪如雨下,不能自已。妈妈的爱,永远伴随着她的孩子,在妈妈眼里,即使是六十岁的老人,始终是一个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调皮,稚嫩,全部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亲的人。杨先生记得女儿去世的年纪,六十岁欠两月。这样的数字恐怕也只有母亲能够记得住了。
杨老师一家三口的生活让人羡慕,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却过得十分幸福,这就是家,是能让每个人向往,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只有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够一生以书为伴,不受世俗的束缚,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这一点让人特别羡慕。
杨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中关村大讲堂,还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长夜,她是怎么样度过的吧,每每想到这个场景都觉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没有生离死别该有多好,可是如果没有生离死别又有谁会重视情感呢!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会让我们能够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杨先生自己所说,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虽然他们都不在了,可是还有回忆可以作伴。
而现在,杨先生应该在另一个世界与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我们仨手挽着手踏过那万里长梦,我们仨肩并肩越过那凛冽寒风,而如今我一个人在暖阳里,迎着清风雨露,思念过往的天空。
?我们仨》这本书饱含的是沉甸甸的暖意,书写的是平淡生活中如涓涓细流般的爱。它是暖,是爱,它深深打动着我,似水流年飞逝而去,但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真诚力量,却如黄钟大吕般震撼我的心灵,久久不消。
合上书本,钱老夫妇和女儿平凡的日常生活跃然眼前,——出国期间,和妻子一起“逃会”,细心照顾生产后的妻子,和女儿圆圆“没大没小”的“打闹”……整本书里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从每天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淡琐屑的林林总总,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却是三人平淡中的真情,寻常中的幸福。从两个人的甜蜜到三个人的温馨,一路扶持、一路相守,苦也酿成了乐,悲也酿成了喜。这应该就是生活的真谛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起父亲为我准备早餐那忙碌的身影,深夜苦读母亲那一杯温热香甜的牛奶,长久以来都被我遗忘、忽略,也许,看多了长江黄河那样的壮观美景,听多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故事,我的内心深处总潜藏着一股英雄情结,幻想着有不一样的人生,不曾想这平静中的纯真美丽竟如小石子一样在我的心田泛起了阵阵涟漪,听风看雨可以是幸福,喝茶赏花可以是温馨。
在岁月的长河里彼此凝望,互相守护,倚在时间的角落里一同慢慢地老去,也是一件悦事,只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空悲切,女儿,丈夫先后离她而去,徒留自己在世间独饮相思的毒酒。我能听到作者杨绛在深夜里的隐隐啜泣,我能看到作者杨绛文字背后的凄婉,我能摸出她温热心脏背后的悲怆。
一如作者所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我们仨,已不再是我们仨,但还是我们仨,我们仨已融成了一生,融入了时光中,即便是散落在宇宙无垠的广袤中,我们也能第一眼望见对方,这便是我们仨。
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我们仨》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记得的作品,它由杨绛撰写,一篇优秀《我们仨》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讲述了杨绛、钱锺书和钱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个梦开头,第二部分是一个亦真亦假的梦,钱先生生病,圆圆生病,杨绛奔波在老伴和爱女之间,最后圆圆先走了,钱先生也走了,“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实的故事,讲述了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工作,爱女出生直至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世的人生历程。
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到英国留学,后又回国,他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把平淡的生活当作是“探险“,在”探险“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没有主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交流什么,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夫妻。
爱女圆圆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圆圆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是生活很乐观,喜欢“格物致知“的观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袄,重病期间,都不忘叮嘱妈妈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卡片。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声笑语,有趣味。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句平实的话语,却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爱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现在的人们都太忙碌了,不断的追求想要的,却忽视了平淡的美丽。我们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满意,却没有认认真真的体会身边人带来的快乐和乐趣。
读杨绛先生的作品,一篇一篇细细读来,好像与她老人家促膝谈心,似曾相识的情感油然而生,她的散文《我们仨》用冷静的笔调,高超的文艺技巧和超乎寻常的文字驾驭能力,行文如潺潺流水,娓娓动听,竟让我的思絮一发而不可收拾,眼前不断涌现出钱钟书、钱媛、杨绛一家生活、学习、游戏、工作、读书的温馨情景,除了转载收藏以外,总感到自己有种意犹未尽不吐不快之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地教育着我,杨绛对家人深厚的情感更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们仨》是女儿钱媛生前起草未完的文章,杨绛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写完出版的回忆录,也是完成了女儿一份未尽的夙愿...《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得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 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而杨绛的价值观,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看出他们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实为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杨绛在书中写道:“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声。’”
钱钟书个性鲜明,他不见蒋介石,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不当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这些都是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尔不群之状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时,他们又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后经历多次变革,从不后悔,钱媛出生在英国,天然拥有英国国籍,他们都放弃了,并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坚守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操。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看读后感的作文篇8
读了《爱的教育》之后让我明白,这人世间最珍贵的,最需要的就是“爱”。“爱”会影响到人一生的成长,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更是一门艺术。
?爱的教育》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文章中主人公的父亲了。他为了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他采取的措施不是没完没了的唠叨,也不是粗暴的警告,而是温柔如春风吹拂杨柳般的劝导。这位父亲为了说服自己的孩子要用功读书,给他的孩子举了很多已经投入工作的人也不忘读书的例子,让他的孩子更进一步地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读书而刻苦努力着,而你也要做这千千万万里孩子中的一员。
这位温和的父亲用他坚韧而亲切的笔触敲开了孩子的心扉,因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最能打动这个年幼男孩的心灵的是什么。他从不仗着自己是个父亲而在儿子面前装做高高在上的一个大人物,而是学会和儿子沟通,犹如知心朋友一般地亲切。他教育儿子要想成为一个男子汉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勇敢地去面对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种种挫折。如果有对不起哪个朋友的事,要勇敢地去道歉承认错误并请求原谅。这难道不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吗?
文章中母亲那“爱”的教育也让我感受颇深。一次,她的儿子闲在家里,所以她就领着儿子到畸形儿学校去,却让她的儿子留在校门口,不让他进去。出来后对这儿子说:“我之所以不让你进去,像你这样体质健康的小孩进去给那些不幸的残疾儿看见,他们是多么伤心,有可能他们还会自暴自弃。是的,对于那些残疾儿来说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块阴影,现在好心人的帮助早已把阴影抛在脑后了。如果在让他们看见那些比他们自己健康而又更快乐的孩子,就等于重新再揭他们的伤疤。所以这位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别人着想,要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无论谁遇到了困难都要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去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