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怎样设计一节“好课”

来源:二三娱乐
怎样设计一节“好课”

今天听了河师大附中史亚楠老师的《书香为伴好成长》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讲:教师要不停的读专业书、不停的反思、不停的去实践,最终促使自己不停的成长。史老师报告中的一句话让我汗颜不止: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无非是在炫耀自己。

回想执教十年,自己哪一节课不是在“炫耀”呢?更甚的是我还常把自己的过错归罪到学生身上:这,我没有讲过吗?那,我没有讲过吗?讲过了咋不会?上课都干啥哩?

想到此,我后背升起一股寒意。联想到听来的一个故事,后背寒意更甚。故事是这样的:男孩手持玫瑰花向女孩求婚,遭拒,男孩想不通,就质问女孩:“是我对你不好吗?是我不够帅不够有钱吗?是你父母不同意吗?还是你心有所属?”女孩摇了摇头说:“都不是,是我受不了你每天的喋喋不休,听得我耳朵都磨出茧子了……”

我悄悄地算了一笔账:按每年80个学生,十年就是800个,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呢?我心惊胆战起来,幸亏那时的学生缺乏法律保护意识,要不然早以“损害耳朵”的罪名起诉我了,这即使够不上判“死刑”,也够得上“蹲监狱”了吧。

我陷入了沉思中……

我们常常把我们认为重要的、该讲的知识讲给学生听,认为讲过了学生就该会。殊不知,我们讲过了学生就应该会吗?学生每天面对的不是我们的一节课,而是要面对几位老师的十几节课,更何况那些知识并不是通过他们的动脑、动手、动嘴得出来的,而是通过我们的讲解硬塞给他们的。这样想来,学生记不住也就再正常不过了,老师有什么火可发呢?我们嘴里天天说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在教学实施时,却仍以“自我”为中心,考虑“我今天讲什么”,至于“怎么讲”,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却忽略了。这样想来,我们老师都是心口不一的人,受到指责批评的应该是我们啊!

那么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一节好课呢?现把听到的报告整理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好课不等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等于教学形式的花哨,而是内容少而精,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那么怎样达到这个标准呢?

一、定位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

“生本设计”是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

二、参照物转变:变“教参、教辅套用”为“多元参照”。

我们平常的教学设计只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或者是众多教辅的易容,我们把教参、教辅上对教材详尽的分层解析、分段解析,转换成教学设计的各个流程,生吞活剥地复制粘贴给学生,这样成了倒卖教材、教辅的“二道贩子”,完全没有“自我”的见解,更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哪些该设计,哪些该舍去。那“多元参照”有哪些呢?

1、文本:要关注教材文本的文体特点。如:记叙文写情、议论文写理、说明文写知识。关注教材文本位置,即看编排意图。

2、学生: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易到难,从浅入深。

3、资源:教参、教辅只能参考,但不能整合,要通过参考资料读出自己的见解。

4、教学流程:力求简洁,训练重点突出,避免繁杂。

5、习题设计:要注重质和量的把握。

6、教师: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阅历、个性、风格、优劣势等扬长避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