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媒体朋友说,现在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做了,上边对媒体的管控越来越严,审核制度非常苛刻,一些理性思考、敢于发声的观点因为涉及到一些敏感词很快就被屏蔽。仿佛现在不唱赞歌,都没法说话了。
确实,现在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快了,民众也更开化了,以前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在基本的温饱得到解决之后也开始更多更高的追求了。大家会关注国家大事,会监督政府工作,会相互之间比较,会对自己的价值反思,会对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呐喊,会争取自己的利益了。这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难管理了。加之,一些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分崩瓦解,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国人出现了不同价值观,不同的义利观,自然会出现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声音。作为统治阶级,当然要统一思想,才能更好地管理。很多人说,中国人现在缺乏信仰。其实不然,中国人缺乏的是统一的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信奉的那一套价值观,只不过被多元化了。就像新周刊肖锋所说,“古代的国人被三纲五常规定着,淡定安逸。改革开放前有单位规定着,生老病死有人管。现在没人规定了,那就接受市场经济的苦逼历练吧!”
在这种现实状态下,每个人都被卷入了发展的洪流中,有的人顺势而为,有的人逆流而上,而更多的人选择了随波逐流。这其中,有的人靠拼靠闯靠运气,晋级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有的人安于现状却又羡慕别人,不甘心做小人物。这个社会不缺的是跟风扎堆,缺的是清醒独立。
那么,如何在这个波涛汹涌的大时代里过好自己平淡安宁的小日子呢?
一、学会通达,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幸福感
我们每个人都要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是与出于无奈与现实妥协的被迫接受,还是有能力在多种选择中作出的理性思考,最终都得存在于一种生活方式中。同时,选择也意味着某种限制,你选择在大城市打拼,就得付出更多的金钱、时间成本,还得忍受大龄青年无家可归的悲楚;你选择了小城市的安逸,就得受到更多拼爹拼背景拼关系的制约,忘却可能永无出头之日的梦想。你选择了年轻的时候先拼工作,就得更多的忍受孤独;你选择了早日成家,就无法毫无顾忌的享受自由,无一例外。卢梭早就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小A是一名公务员,有能力,有才气,可每次竞争上岗都是陪太子读书,提拔的都是关系户。小A没有怨天尤人,工作还是照样干,只是把重点放在了更加全面的提升自己身上,抽出业余时间写作投稿,现在他的小说已经出版签售。他把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了第二职业,并由此获得了第一职业无法满足的幸福感。
小B是一名30+的单身女,用现在的话说叫大龄剩女,父母总是劝她早点成家,可是小B不愿将就,后来索性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上,现在已经成为所在公司的最年轻的中层。她把心力都用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当下,并创造出别人无法轻易影响的幸福感。
所以,人各有志,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在自己能掌控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富则达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最怕的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最后越活越拧巴。人生苦短,学会通达。
二、保持理性,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都是社会人,都要和他人产生联系,都要隶属于一个个圈子中,工作圈,亲属圈,朋友圈。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在他人面前真正做自己,那就在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成为自己能够承受的人。试想,明明是一个党员,却口口声声骂着共产党;明明为人师表,却一直抨击现在的教师素质。总是对自己的身份不满,对自己的圈子不满,对自己接触的人不满,唯独不缺一方面羡慕着别人的成就,一方面讽刺着别人的酸葡萄心理。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要么成为他们,要么拒绝成为他们,有人追求成功、荣耀、功成名就,有人选择自我边缘化,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同时,对待不同圈子的人,我们要培养一种同理心,即换位思考能力,在个人烦恼与公共议题之间建立联系、在微观经验与社会趋势之间进行穿梭。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不要把别人想成和你一样,不要用自己的观点绑架别人,自己礼让就见不惯别人推推搡搡,自己谦卑却不允许别人趾高气扬,自己忍气吞声却怨恨别人扯鼻子上脸,那只能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如果我们能多一些同理心,或许跋扈和恶搞会少一些,社会两极对峙的矛盾会缓和很多。
有这样一句话,很合适作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总结:在自己的世界孤芳自赏,在他人的世界随遇而安。我有我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圈子,你别想把我变成你的一员,我不想成为你的一部分。我尊重你与我不同,但我选择不跟风。每个人都有权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把自己能掌控的小日子过好了,然后再来闲话一下别人,谈谈国事家事,牵挂一下天下事,才不会满身戾气,才不会一位跟风扎堆儿,不会自寻烦恼。
三、设定目标,让工作生活变得富有意义
“我们处于一个意义缺乏的时代。做事情不再问意义何在,尤其是对社会的正向意义。这是个只讲成功却失去意义的时代,这是个意思(娱乐八卦或恶搞)比意义更重要的时代。人们纷纷抖着机灵,却不知整天忙碌为的什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世界,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精神方面却没有因此表现出极大地丰富,甚至生活的巨大压力导致人们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外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成了诱因,人们 越来越找不到精神的归宿,产生了无意义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人的无意义感更多的是一种缺乏对人的价值的正确理解的表现。吉登斯认为“在现代性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
给自己设定适当的追求与目标,不断的去想方设法达到它,你就感觉每做一件事情都有意义,才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的爱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每天都会活得很充实有价值。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的,想清楚为什么而活,然后为之努力。
如果你的工作确实只是养家糊口而已,成不了你的爱好,那么请确保每天都有时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把这种爱好打造成你的技能,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
在我年轻的时候
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可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于是 我将目光缩短一些
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
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
于是 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
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
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
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关注自我,从改变自己开始;关注当下,去做那些自己能掌控的事,从小日子中发掘大智慧,人生就会过得精彩而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