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应该去自我觉察:我称赞孩子的动机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是带着改变他,企图他更好或者希望他保持不变的动机的话,这个称赞就变味儿了,它只不过是我们在借助孩子这个工具演绎自己的剧情,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看见眼前真实孩子的样子,从而会让孩子感到扭曲和压抑。
1,孩子会感受到压力 过度的称赞其实不是称赞,而是期待,比如:"我们宝贝每次都考得比别人好,我们宝宝就是厉害"这种夸奖,明显是带有期待和夸大其词的,期待意味着你不信任孩子,怕孩子会变差,你希望他一直这样保持下去,孩子也知道自己并不是事事都比别人厉害,无意中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2,孩子会感受到被控制 过度的称赞其实也是一种化了妆的控制,比如有人这样夸:"我们宝宝总会照顾别人的感受,懂得分享"其实孩子可能并不总是愿意分享,这样一夸,孩子一下get到:爱分享的宝宝妈妈才爱,于是,他不得不分享;
3,过度的称赞是一种不接纳 我们都喜欢逮着孩子阳的一面去称赞,实际上是对他阴面的否定和斥责,比如,当孩子表现自信勇敢坚强的时候,我们会连连称赞:打针不哭,宝宝好棒!言外之意就是打针哭泣的你不棒,以后孩子想哭都不敢哭,他也认同了你的评价,哭泣的自己是不好的,其实哭泣真的不好吗?它是一种释放情绪的方式。
真正的称赞是一种赋能
真正的称赞是去看见孩子真实的感受,在孩子付出努力的时候给予认可和称赞,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赋能,他会看见自己的好,自己的努力从而会自我认可自我嘉奖,变得自信从容。比如,当孩子考了100分,我们这样去夸奖:宝贝,妈妈看到你在对待学习时是那样专注认真,每一个错题都认真修改,生字词默写了一遍又一遍,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在你身上妈妈看到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品质,我被你感动了,谢谢你!
这样的夸奖,来得特别实在,孩子知道不是他天生聪明厉害得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得来的,他会更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他觉得自己对学习是有把控能力的,学习带给他的是成就感,是轻松愉快,于是,他跟学习建立了很好的链接。
黑暗所在,光明照耀
那么是不是只有表现好的时候才可以称赞?不是的,其实,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送上我们的嘉奖,对孩子来说那是雪中送炭的情意啊!
比如孩子背着你偷偷看电视,你一回来他就赶紧关了,这件事,如果把这个孩子解释为阳奉阴违、欺骗、不诚实、不守规矩,那这孩子简直就是面目可憎!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孩子极其想放松和休息,但又要顾及妈妈的情绪,他尽量不让妈妈难过和生气,在自己的家里,过得小心翼翼,他已经在用极大的努力,平衡自己的需要和妈妈的需要,他很在乎妈妈的感受,他在努力做个让妈妈喜欢的孩子……这样一解读,是不是这个孩子简直太好了?
你会送上怎样的称赞呢?"孩子,妈妈看到了你的懂事,你很想放松一下,又考虑妈妈的感受,于是你采取了这样一个策略,你好有智慧",本来孩子可能对自己偷偷摸摸看电视的行为是不接纳的,不接纳不代表他以后就不这样,但妈妈这么一番看见和嘉奖,就给他了一个自我高评价:我很好我没有问题!而"我很好,我很OK"是一个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之一。
有人或许会质疑:你这样说,他总偷偷摸摸怎么办?所谓"偷偷摸摸"只是我们赋予这个行为行为策略的一个定义,它是有时空前提性的,在有必要"偷偷摸摸"的时候,可不就得"偷偷摸摸"吗?不偷偷摸摸,你怎么保护自己,在不必要的时候,孩子又不傻,何必偷偷摸摸?你看那些谍战片里,它莫不是一种能力。
同一件事情,无关乎事情本身,重要的是,妈妈怎么看它,你看世界的角度就是孩子看世界的角度,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就会成为你认为的样子,你重复性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就是对他最深的催眠,因为孩子天然信赖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