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相信很多人向往西方教育的轻松和自由。大多数人会想,有朝一日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
那么东方和西方的学习有哪些差异?
西方的教育,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善于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父母愿意用夸奖的方式鼓励孩子多做尝试。拿最智慧的犹太民族举例来说吧,在孩子刚学会说话开始,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到5岁就要记住全部的《旧约 》内容,以此从小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提问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和学习。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好奇心,对于他们的每一个为什么,都认真的思考和回答,他们把这当做为什么的游戏,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车子为什么会跑?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父母与孩子的这种对话和探讨,诱发了孩子思考,锻炼了表达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东方,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天性,过早的被父母泯灭了。”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好烦哦你,天就是蓝的啊 “,面对孩子的为什么,常常听到父母这样的回答,或者是不理会孩子的好奇心。犹太人的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以后的学习方式,在犹太的图书馆里,走进去像菜市场一样,两三个人在一起,拿着书讨论。他们的学习是开放的,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来学习。他们认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的应用,同过讨论,能帮助他们更深入的思考。
东方的教育,学习不只是自己的事情,与家庭,同学关系,社会评价密切相关。在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这些东方国家,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他寄托着父母的希望,自己的未来。而评价学习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有句口头禅,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习成绩的高低,对学生影响是非常大的。”我要学习好,不然朋友都不和我一起玩。”老师大多都戴着有色眼镜,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区别显而易见。父母的关注太多反而成为压力。甚至在印度,为了摆脱种姓制度,只有靠学习。学习,对于东方人来说,不是一种乐趣,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暗自较量。学习的标准是学习成绩,一张纸卷决定了学习的好坏,那么自然的,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朗诵和背诵,从而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有这样的怪圈,在小学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上好的初中,在初中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上好的高中,在高中努力学习是为了上一所好的大学,而进入大学,很多人会很困惑和茫然,因为时间很松散和自由,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约束,结果发现大学的教育依旧是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