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想献给我的外公,和外公一样朴实善良的老人,还有农村来的知青。
毕竟,当代知青,生来彷徨。
文·安先生
这一切,简单而平凡,谁也不知道。
我叫春生,春天出生的,所以叫春生。一九九二年那个春天出生。春天那么美好,适合出生。
春天也适合死亡。那快到春天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外公去世了。
1
那时候初中二年级,还是个孩子吧。那年,我的舅舅、外公,还有一个远房舅舅,相继去世,我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开始害怕死亡。
外公去世的是我这辈子经历的最煎熬的岁月。从外公开始病倒,我们便守着,那是一种折磨,对外公身体和心灵还有家人的心,一种折磨。只是,终究没有人说,送到医院去看看,只是一个乡土医生,甚至用上了巫术,但都是不见起色。看着外公日渐消瘦,我木讷着,眼神空洞,甚至看见外公灵魂的流逝,我知道人是有灵魂的。
外公去世多年后,我时常责备自己,没有劝他们带外公去医院看病。只能眼睁睁看着外公的逝去。至今想起,无法原谅,心生悲凉。
那天放学回家,还没到家就听说了,我的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我放肆拼命地哭出了声,那是最后一次大声的哭了。母亲的眼睛红肿,是止不住的吧。
后来,外公躺在那里了,安静祥和,没有碑文,没有人知道外公的一生发生了什么。外公是个有知识的人,会很多东西。他美好了我整个童年。
埋葬外公,似乎埋葬了整个童年。
后来读书,不忘记他说过的做人道理,只是,我发现世界和他说的不一样。
时代变化,不再有生于斯,死于斯。只是,我走过太多地方,再也找不到那时候的安宁祥和,我知道自己回不去了,却不到什么时候会回去。
2
外公从山上下来,到了另一个山上。
靠山吃山,依地吃地。一辈子的庄稼人。人民公社的时候,负责编织箩筐,后来再次基础上,外公发明了一种背篼织法,独此一家,外公曾说要传给我,我只是学了一些皮毛。他不会讲方法,叫我看着学,就好像教我做人。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方法,这当然不是外公说的,他不会讲大道理,只是告诉我要善良。
后来我去上学,学习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就不再想织背篼了。只是有些事情我还是没有忘记。比如说,善良和朴实。
外公的爷爷是教书先生,也曾是知识青年,那时候还是清朝年间。谁能想到,那清朝过去还只是一百多年。后来,什么原因只有务农了,没有人告诉我,也没有人知道了。那是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是没有人挖掘,也没有人在意的。
就好像祖辈的坟,我父母这一辈都没有见过,我去过,跟随外公。舅舅家的孩子出生那一年经历了些事情,后来化险为夷,外公说是祖辈的保佑,要去还愿,那一年我陪着徒步五个小时,在深山老林里,见到了那座坟。已经被大山吞没,荒草满坟。
我知道,那是我唯一一次去那里了,现在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路了。只是外公,几十年了,还能记得。
当代知青,是否还能几十年记得回家的路,记得祖辈曾走过的路,我表示怀疑。
我以前写过一篇纪念外公的文章,那时候年轻,写出来的莫不是一些伤痛,后来读起来,发现了很多错别字,只是,读起来还是会流泪。
3
外公坟如今也成了深山老坟了。
外公葬在老房子的不远处,如今那里快荒无人烟。
农村儿女观念强,女儿远嫁便不是家里人了,儿子养老就是家里人。我妈和大姨家人,大舅在那年冬天因病辞世,小舅修新房子了,搬出了山里面,在另外的山上。外婆一个人不方便,也跟着搬走了。
所以外公在那里,看着一生所爱的地方如此败落,会于心不忍吧。也会是一种孤寂。外婆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外公也没有见过大山以外的世界。我甚至来不及给他讲述。
至今记得很深的是,有一年的初夏。我虽外公去更远的山上砍竹子。外公抽着烟枪,吐出一圈一圈的烟雾,外公看着很远的地方。我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只是告诉我,要努力读书。他从不会让我自走出大山。
从小,外公就夸我聪明。我不辱使命,是他的孙子外孙里面唯一一个上了高中,读了大学的人。或许,这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毫无特别。但是,在大山里,在外公的世界里,我是了不起的。只是,外公看不到。
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不知道外公是否知道。我也相信外公说的神明,那其实是一种善良的品质给予自己的约束。心底善良便是自我的神明。
我想,我真的走出大山了,会回去看望外公的老坟。就好像外公当年带着我回去找得老坟。很久以后,我带这自己的孩子,孙子,去看一看我曾生活的地方。
幸运的是,我会写下来,或许没有人愿意看。我想,我的写作意义已经达到了。
不幸运的是,这个社会对于平凡人的世界太过于冷漠,而我们知识青年,不缺乏梦想,却匮乏这一种情怀。我也曾害怕,害怕在这社会里,变成一个失心者。
心有良善,何来彷徨。恰如外公告诉我的。
老坟那里荒草丛生,却开出一朵小花,不够芬芳,一阵清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