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悟道重在悟,而悟强调的是自己探索的一个过程,是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动寻找获取知识的途径。在自己探索真知的过程中,结果让人感到满足,探索问题的过程也让人感到充实。在不断尝试和挫折的探索道路上,方法的摸索,方向的不断调整都是远比解决问题来得更有价值的,这一份经验是可以指导生活的。
道是何物呢?追溯到其源头,《老子》中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即是宇宙之根本,是一切知识的根本。道的获得是唯有靠自己悟得的。老子的说法是道可以说它是道,但所言的道就不是那个道了,名可以给它命个名,但所说的名就不是这个东西了。因为道本无名,人强名为道。哲学上来说,我们为其命名只是为了确定和召唤它的存在一用,让人知道所言之物为道,而各人对其定义不同,理解不同,全靠各人悟道。悟道的过程长久而无尽,我们思考得越多,我们的道就越接近宇宙的核心。
王阳明格竹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礼记 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悟道并不是空想,格物不是对着一个物体乱来。所谓的悟道是通过思考物体运动原理或者存在的方式,来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到朱熹,他提倡“格物穷理”,就是要通过认识大量现象来总结一种普适的规律。朱子的理学,别的不论,但格物穷理是对格物致知正确的具体化。但到了王阳明,他要实践一下怎么格物穷理。于是一连七天静坐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就算“格”)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
于是,我回想起高中的一篇文章:《师说》,其中有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这是我所担心的悟道可能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悟道,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由于格物悟道的方式方法不正确从而导致绕了一个大弯路才找到答案,虽然说获得了很多问题以外的知识,但是其代价也是让人承担不起的。(目前我们所讨论的道并不只是之前所说的广义上的道:宇宙之根本,而是包括了我们学习的知识以及其精髓的。)尤其是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大学课程多,学分制,绩点制使得一些学生不得不选择水课来获得足够的学分来毕业。我们学生很少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悟道。而且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悟道并不适合每门课的学习,我个人认为悟道更适合文科和应用性科学的学习,这两类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和拓展性思维,而许多理论科学,在大学本科阶段多是接收知识,需要的是理解力。
悟道还不只是局限于我们的专业的,我们来到大学里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复旦校长曾在开学典礼上提到:“如果只想学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按照怀特黑德的说法 ,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学习并不能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现代人很悲哀,从小学开始就在不停地与人竞争,争夺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为的是什么?出路,出路是什么?出国留学,镀金、从而能找到好的工作,拿到好的薪资,以后有好的生活。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都变得那么功利了?
有一句话我很在意,著名学者、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一次研讨会上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他举例说明:有学生坐在第一排的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课,下课后会主动与他交流,说钱教授您课讲得真好。初比较警惕,然而对方能够指出课好在哪里,而且能讲到点子上,这样钱老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到了第四天,这个学生说,我想去美国留学,希望您能写推荐信。钱老同意,结果发现写完后的第二天,人就再未出现。该学生为钱教授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里的“精致”暗含讽刺的意味,绝非聪明之意)。这些利己主义者基本做事是以实用为主,以一切对自己有利为主,无所谓做事的是非对错和道德伦理,特别擅长于“做戏”。通过这样的“做戏”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拥有体面的生活。
然而,这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吗?或许身处其中的人还洋洋得意呢,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自己感到快乐,也拥有知识,为此感到生活充实有什么不好。我不敢确定,但我能感受到这种生活是存在漏洞和问题的,在我的阅读中,类似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一技之长,却不受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却有着匮乏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生活往往会在细节处崩塌,瓦解。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有着良好的社会地位,有着良好的收入,但他最后在枯燥的生活中发现自己其实是不快乐的,在机械重复的生活中,他在悟道,最终放弃了现成的生活而去追求艺术,在精神上获得了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我虽没听闻那么离奇的经历,但是人们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出现了或大或小的裂痕。至此,我有一定的理由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具备了求业与生惑,成为了学习上的强者,可是悟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在遇到大风大浪时,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是漆黑夜晚我们头上的一盏明灯,驱赶黑暗与阴沉。
我们国人普遍是无神论者,无信仰者,或者可以说,国人多信仰权力与财富。我们的社会从古人那里的熟人社会,共同体社会逐渐演变成了现在这个陌生人社会。《论语•里仁第四》中有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犹为重视道,以真理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今人在文化与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里,多数还是不能理解和实践悟道并以道法作为做人的准则,是悲哀的。社会中我们所见到的可怖的道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悟道的问题,我们身边很多人是忽略了道和悟道的重要性的,包括很多精英阶层。在大学教育普及的今天,这个问题还如此猖狂,我们是要在我们的体制与社会运作的方式上来反省的。究竟是什么在约束我们自己?我们的道德还是我们的法律,熟人还是陌生人?我们的社会走到现在,靠的基本上都是他律,通过他人作为私心的监督,法律的威慑,社会才不至于走向混乱。说到底,我们是收到他人约束的,这样的生活处处充满了危机,我们时时刻刻提防着周围的人,怎么有点像《1984》里的桥段呢?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两件事物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它们永远历久弥新,不断地增加着敬畏,我们越来越经常对它们进行玄思: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我们悟道,就是要悟到宇宙和内心。道法自然,道也法我们的内心。我们并不感到更多的约束,因为约束我们的本该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他人。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我们要如何来悟道呢? 王阳明格竹的鲜明例子似乎告诉我们悟道是毫无用处的,我们该如何通过悟来获得更多智慧呢? 我认为,教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教授要清楚自己的使命,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还要以一个长者的身份,适当地指引学生,虽然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因此而改变,但是潜意识里悟道的意识会萌芽。这样的指引可以是简短地推荐一本书,一部电影,唠嗑的形式侃侃自己的生活感受感悟。作为学生,阅读文学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文学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还能使人的思考深化升华。我同学中不乏热爱阅读的人,但是还是有不小的一部分同学基本不阅读文学的,专业知识充满了他们的生活,空闲下来就打打游戏,唯有当阅读成为一项作业时,他们才会逼着自己去阅读,这是很危险的。或许更多的交流会使他们明智一些,但是整天窝在寝室里打游戏的人,又谈何社交呢?我承认这其中也许有一些成绩优异,思想深邃的同学,我不能在我的文字中将其剔除,因为会导致篇幅冗杂,在此说明。
由于求业和生惑是悟道之后自然会形成的一种习惯,在此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