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症状是对“疾病”的治疗——文章点评训练营57/90

来源:二三娱乐
关系是一切的根本

因为养育孩子,我了解到一些以前缺乏的常识,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观念扭转是,病和症不是一回事,症状只是疾病的外显,它本身并不是问题,有时甚至是对疾病的治疗。

比如发烧,引起发烧的原因很多,它只是人在跟疾病对抗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症状,如果我们只是关注症状,试图消灭它,通过服用退烧药来遏止发烧,不但无益于疾病的治疗,甚至还会掩盖病因,以致延误治疗。

依据症状的提醒,找到致病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治疗才是根本。

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缺乏必要的常识。比如一岁前后的孩子,喜欢吃手,会把一切能抓到的东西放进嘴里。以前的老人,就觉得这是个坏毛病,想方设法地纠正和阻止,甚至不惜威胁恐吓孩子,或是打孩子的手。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只不过是孩子处于口欲期的一个正常的行为表现,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和方式。

还有的时候,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有问题,只关注表面现象,而不肯去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试图消灭一个症状或说行为,往往是简单的,毕竟直接可见,而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是困难的,因为原因不会一目了然,甚至会跟预想大相径庭,有时还会危及我们的观念,挑战自我的价值。这要求我们不但要具备足够的思辩力,还要有足够的接纳性,以及足够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素质,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意愿,人们更喜欢短平快。

比如孩子的网瘾问题,如果父母仅仅盯着网络不放,把劲儿使在孩子身上,再怎么折腾也很难真正解决问题。现象背后往往是复杂的原因,行为背后往往有纠缠的因素,不去反思父母的教养方式,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否得到充足的关爱,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只是流于表面,是无法触碰问题根源的。然而,很多父母就是不愿反观自己,不愿从更多角度找原因。

孩子身上顽固的行为模式,往往是长期应对成长挫折的结果,是表现出来的症状,而非“疾病”本身。孩子喜欢吸吮手指或者啃指甲,家长觉得这个行为无法接受,想尽办法去除,但若不深究背后的原因,即便除掉了一个症状,还会有新的替代出来。

我弟弟小时候也很喜欢吸手指头,特别是睡觉时,吃得津津有味,大拇指都变白变细了。现在想来,是他出生一个月就被寄养到我姑姑家,一岁多又被送到姥姥家,四岁才回到我们家,缺乏稳定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关爱,让他用吸吮手指来获得安全感,自我安慰。当时我爸也用过一些办法,但效果都不明显,后来也就没怎么管了,毕竟那时大人都很忙,随着成长,这种现象也就慢慢消失了。

但如果我父母因此而焦虑,采用惩罚的方式来解决,恐怕只会恶化原本就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很多顽固性行为之所以形成,很可能是他曾经从中获益过。孩子通过吮吸手指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和不安全感,获得安慰,这是一种自保的方式。当没有更好的方式取代时,对原来的方式保持尊重,总比极力否定,甚至运用惩罚要好。错误的解决方式只会激起孩子的防御,让他更加无助,让问题得以强化。

当父母能够看到问题背后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内心呼求时,治疗才能有效果。孩子是在关系中成长的,很多问题需要还原到关系中寻找答案,在“治疗”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有“治疗”自己的意识,透过孩子表现出来的“症状”,跟孩子一起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一股脑推到孩子身上。一只眼睛看孩子,一只眼睛看自己,是父母的修为,也是对孩子的爱。

暑假期间,孩子上辅导班,我有个很深的感触。有的老师反馈的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的地方,有的老师反馈的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两者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但给父母的感受很不同,前者容易引发焦虑,后者则带来积极关注。一旦父母用积极正向的眼光看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成长状态。

批评与鼓励,奖赏和惩罚是对立也是统一,两者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去掉一个好的刺激,给予一个坏的刺激,是惩罚,反之则是奖励,本质上都是试图对孩子施以影响并引发行为的改变。奖赏和惩罚有时就是一念之差,毕竟好与坏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只有对立的观念,我们容易割裂开来看问题,从而造成更深的隔阂,而有了统一的观念,就能更自由地转换。就如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满世界都是钉子,而放下心里的锤子,则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决定我们外在行为的,是各自的思维和心智模式,有了统一的观念,我们就不会流于对立和片面,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再从本质出发观现象。很多时候,外在环境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毕竟在任何处境中,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人与人最大的差异往往在于看问题的方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