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有语:“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是不知生之为何。”
我曾经喜欢过的姑娘在大学期间信了基督教,往后一直虔诚如初。找到信仰本是一件足以让人感动到自己的事情,因我觉得人自生下来便是孤独的,即便在生活中努力维系起的友情和血脉让一个人很早便觉得不孤单。一个人在孤独中找到了信仰,便可逐渐明白生之为何。但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再没办法在一起了,因为我们两个人的世界,早就因为信仰不同而错开了一段时空。
她在北京打拼,做财务,工资基本够养活自己,但似乎也总不满足当下生活。前些天她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她的心里很烦,我问了好久,她也确切说不出自己烦些什么。我猜想她此刻可能十分想找个人矫情几句,于是便也耐心的做她的心灵垃圾桶。那时我在公交车上,她的声音很小很脆弱,我努力的倾听,耳朵过滤着嘈杂的声音,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费心开导……
或许,我本不该这样去做的,也许给她留一段独立的时间,她会更快的平稳度过这个自我焦虑的时期。那时我心中也很犹豫,因为自己也深知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传染的,从自私一点的角度来讲,她的不安情绪会在短时间内传染到我身上,即便我当时对她的心理疏导做得很好,但自己也不得不面对往后的一段时间,对她所传染给我的不安与烦躁情绪进行消化。但,我已做了宣讲师许久,自然出于职业习惯自觉地充当起情感大叔的角色,特别是对她而言,我似乎没有拒绝的理由……
其实我早就知道她在北京的生活不尽人意,也知道她时常迷茫、焦虑、心烦,有时候,莫名的情绪找不到莫名的出处,就如她也不知自己烦些什么,不知烦的原因出于何处一般,而若向深处挖掘的话,这原因会有很多,也定然是在时间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
她喜欢一个男生,与那男生在教会认识,但那男生总是对她不冷不热,不接受也不拒绝。这样的一段情感,似乎成了她内心空虚又烦躁的源头。
我做了一段心理疏导,但明显对她不起任何作用,因那时她的心理倾向是以输出为主的,我深知她想倾诉些什么,但她却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后来我放弃了对她的安慰,开始倾听,直到话筒那边没了声音,似乎我们的对话没有结束,但我却默默的挂掉了电话,没说再见,没有告别……
我们都是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从高中我开始喜欢上她时,我便深知。我们都曾坚守自己想要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试图活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同是外向的孤独患者。而也正因为如此,像我们如此般的外向孤独患者,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容易出毛病的,若是处理不好自身同周遭世界的关系,便会遇到很大的生活危机。
不得不说,她这般情况,我在很早之前便遇到过。确切的说,在独食的一段时间里这番孤独情绪的爆发更甚。在生活中不懂得寻找快乐着实是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后来,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活在自己的世界,并不是同外界完全断了联系,而是找到自身同周遭世界友好相处的方式,从而清净内心,不过分被尘世所烦恼。
确切的说,便是从真正意义上找到了内心的满足,同时做一个生活中的极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estinger有一个著名论断,后被称为Festinger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确是我们能掌控的。
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在生活中能掌握的事情其实是很难达到90%的,但往往在这其中我们所能掌控的事情越多,便可越能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来。就如可可·香奈儿所言:“我的生活不曾取悦我,所以,我创造了自己的生活。”
其实在生活的边界地带,我可以举出很多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边缘人来的,就比如说贵阳花溪夜郎谷谷主宋培伦。宋老是一位石匠,也是一代艺术家。他在1996年辞去大学教授职务,不当“旅美艺术家”,拒绝所有商业项目,成名的漫画也不画,在贵阳最偏僻的角落,穷尽毕生积蓄流转三百亩山林,想用一生之力完成一件作品,于是20年的时间过去,他造了一座300亩的石头城堡。
还有都市中的边缘人,35岁的汪化。小学五年级学历,15岁辍学,在广州、深圳、上海辗转,当过保姆,点菜员,服务生,拿起画笔时,已是30岁,兴趣之时,自创线描画法,全世界只有她一人会,如今成了画家……
信奉“艺术没有边界,只要坚持画自己所想,做到极致就行。”2012年北漂,在中央美术学院食堂找到工作,每天在食堂负责打菜,工作三小时,月薪1000块,其他时间,不是用来思考画画,便是画画。
面对人们的指责,坚强如她,也忍不住嚎啕大哭“为什么他们都觉得我过得很惨,明明我很快乐。”
成了画家之后,她留下一句话:“画画,在我高兴的时候,可以平复我的心情;在我痛苦的时候,也会平复我的心情。”
更有我们身边的,似乎微小却弥足珍贵的存在,那些在大学毕业后便去四川凉山支教的老师,每月薪水不高,但很满足。
又有多少穷苦文人一样,在生活中输出领悟,写下美丽的故事,甚至自己花钱出书,穷得一文不文,但却很快乐。
如此观之,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都是知道自己想去哪儿的。
我的朋友曾表扬过我全能,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全能,却总是觉得自己缺点好多,而当他们问道,你怎么什么都做得那么好的时候,我倒是仔细思考了一阵……
其实这些事情我们之前都做过,有些事也一直在做着,与他人不同的是,我认真的做过了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而且不管喜欢还是讨厌去做,我都试着爱上生活,爱上自我世界的陶醉。即便这样如此,会被他人瞧作特立独行,更甚会找来嫉妒。
但当今社会,特立独行或许正是一种出众的表现,不跟随,方才是种新的人生观。
所以我也总是在说,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并不是指这个人总会以自我为中心的,那是一个人的舞蹈,在无人观看的舞台。
或许生活不曾如意,但仿佛我们可以努力在生活中过得如意些,只要生活的欲望坚定,方法自寻。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我也总觉得,生活本不容易,而活出自己则更难,在此过程中,切不要被他人的定义所束缚,做自己认为是对的选择,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才能更好的与自己相处。
《无声告白》中有讲道,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而我们人生最大的成功,便是在领会快乐的真谛。
除此之外,活在自己的世界,也是要首脑如玉的。
从我自身而言,无数人对我陈述过考研无用论,我的家人也曾如此,但不得不说,这群人之中,没有一个读过研究生。
胡适先生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曾引用禅宗一位高僧所言:“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对于“不受人惑的人”,胡适先生解释说:“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也不轻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见,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
我于本学期开始攻读财政学的研究生,读研的这个学期,也兼职中博诚通的宣讲师,期间在中博的黑龙江校区和安徽校区游说,一个学期下来,做了十余场讲座,在四处宣讲的过程中,我惊奇的发现好多学生都不比我念大学时好多少,大部分学生仍是懒癌晚期,持久拖延症患者,这是大学生的通病,本不足为奇,但如今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看,我不免为之遗憾。
这世上很多人都是一样的,身体喜欢随大流,意识却渴望不平凡。
而也许胡适先生的话,会更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
愿我们都能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做一个永远好奇的人。
也愿你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