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身边的朋友聊天,聊起“电子书与纸质书,你更喜欢哪个”之类问题时,我得到的答案基本是“纸质书”。追究其原因,答案大概有——“我还是习惯纸质书”、“我看书喜欢圈圈画画,纸质书更方便圈画”、“看电子书眼睛不舒服”、“纸质书可以珍藏”……
当朋友问我的看法是,我的答案是——我更偏向电子书。原因很简单。我穷啊,纸质书都好贵。电子书甚至都可以不用买,网上好多免费下载的。
而当朋友还在坚持自己还是喜欢纸质书时,甚至跟我扯起传统文化之类时,我会带着开玩笑的语气回答——
你说你爱看纸质书,不就是想装X吗?
(1)
我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一个闲暇周末的午后。你没有约,也哪都不想去。于是,拿出了这个星期刚买的一本新书,准备细细地品读一下。不知道不是太久没读书了,还是新书的墨香沁人心脾,忽然觉得这一刻特别有仪式感。于是,拿起很久都没拿过的笔和拿来一本买了还没用的笔记本,准备边看书边标注,再记录些金句和写点心得体会。忽然,这种仪式感愈来愈强烈。你又泡了一杯香茗,找了一个阳光能透进的窗口,收拾了一下从不收拾的书桌。接着,把新书打开,放在书桌靠近窗口的地方,让午后的阳光洒在书上,旁边放上刚泡好的绿茶,茶杯还映衬着书里的文字,把笔放在书上。再接着,掏出手机,把前置摄像头改为后置,定格了下这唯美的一刻。然后发朋友圈,再配上一段文字:“一杯清新的绿茶,一本优美的文字,一个人,一个安静的下午”。发完,锁屏,开始你一个人的午后阅读时光。
你翻开新书,大概是新书的原因吧,或者是想重新开始好好读书,居然连书的序言都不想放过。可是你发现了,序言居然是那么枯燥无味,终于勉强地看完了序言。看第一章之前,还是先看一下刚才发的朋友圈的反馈情况吧。不出意料,几分钟十几个赞get。关上朋友圈,顺便看一下公众号推送吧,顺便看一下头条新闻吧,顺便也看一下微博吧……于是,看书2分钟,玩手机半小时!
依依不舍地放下手机,继续享受你的阅读时光……
你是否发现,在过去这个半个小时加2分钟里,你在做同一件事——阅读。只不过,2分钟你在读纸质书,有半个小时,你就在读电子书。
你说你爱看纸质书,说得跟真的一样。
如果,我们把“纸质书和电子书,你更喜欢和支持哪一个”这个问题中的“书”换为“报”,我相信答案会大有不同,更多人会说更喜欢和支持读电子报。所以,纸质书和电子书给人的偏向区别的根本原因,我想更多的不是在纸质还是电子上,而是“书”。或许会有人说,书是长阅读,报是短阅读。短阅读才适合电子形式阅读。并非如此,你每天读的新闻内容集成册,不可谓书?而一本书,你每天不可分部阅读?因此,你说你爱纸质书,应该爱的不是纸质吧,是“书”吧?对,你说你爱的就是“书”。我想,你爱的只是“书”本身吧,而非阅读。因为你爱的“书”,给你带来了更多仪式感、神圣感,或者它只是方便你装X罢了。
你看过朋友圈,一书一茶一桌一米阳光晒读书的,你可见过,用一个电子书截屏来晒读书的?
(2)
电子书,是一个时代。你就在这个时代里。
你每天都在电子阅读。你的手机,就是你的一本电子书。
再试问一个问题,古代的竹简和现代的纸质书,你更喜欢和支持哪一个?
除了古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你想把自己装的X继续装完的人,你就选择竹简吧。就从阅读角度而言,我想更多的人,是选择后者吧。因为,纸质书就是竹简的进化。纸质书相对于竹简,它就是在电子书时代之前的那个时代进步的产物。
进步的产物,我们为何不去喜欢和支持?
所以当今天,纸质书的进步产物——电子书来到你面前时,你有何理由不喜欢和不支持电子书呢?
(3)
也许,你不是装X,也不是否认时代的进步,只是对于纸质书,你有一份情怀。
但,那可能并不是情怀吧。
当大家问“电子书和纸质书,你更喜欢和支持哪一个”时,大家可能会有一种潜意识,似乎觉得选择了电子书,就同意了电子书会毁灭、代替纸质书。因为关于“电子书和纸质书”这个问题,可能让我们联想起“网媒会不会毁灭、代替纸媒”。所以,很多人可能对于纸质书有一份根深蒂固的留念,而且不希望有毁灭。
我们反过来试想,如果我们都来支持纸质书,不要电子书,甚至毁灭电子书,让以后的阅读时代都是纸质书,可以吗?
你又觉得不妥了。可能你就会告诉我——电子书和纸质书,可以同时存在。只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是的,对了。将来,纸媒、纸质书会不会毁灭,我不知道。但是,电子书和纸质书可以同时存在。没错,萝卜白菜可以各有所爱。就包括,你现在也可以说,你喜欢用竹简看书。
但是,纸质书和电子书,你更喜欢和支持哪一个。请喜欢和支持电子书。因为它比起纸质书,它就是一种进步。
你不喜欢进步吗?你不支持进步吗?你读书不就是为了进步吗?
(4)
未来,还会有一种“书”,它是电子书的进步。
我到时就会“移情别恋”,抛弃电子书,去喜欢和支持那种“书”。
至于那种“书”,叫什么名字。答案请留给科技,留给进步,留给未来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