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水清兮,可以浣我衣(三)

来源:二三娱乐

4    捣衣

浣衣之外,中国古典文学中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象征意味儿颇浓的意象——捣衣。但捣衣在此主要不是指河边槌衣(虽然它也有这层意思),而是在家里石砧上捶衣,并多于夜间进行。

河水清兮,可以浣我衣(三)
捣衣,古代汉族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捶打,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我们熟悉的词牌《捣练子令》,即本于此。该词牌又名《深院月》《夜如年》《杵声齐》《夜捣衣》《剪征袍》《望书归》等。从字面意思即可看出,多借捣衣这一日常家务劳动,表现捣衣女的悲苦心境及思妇怀远等主题。

自古以来,不管哪朝哪代,都免不了战争与徭役。内地青壮男丁被朝廷征发戍边,驻守在边庭苦寒地带。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战争和死亡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朝廷对此又无丝毫体恤。自然而然地,故乡亲人牵肠挂肚的思念就成了极正常极普遍的社会现象。

河水清兮,可以浣我衣(三)

捣衣诗,最早见于汉代,盛于六朝及唐至五代时期。文人们创作了大量的以捣衣为主题的诗词歌赋,描写战乱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如南北朝时期北魏温子昇的《捣衣诗》,抒写了一位妇女为远戍边塞的丈夫捣衣,并引起深切思念之情。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河水清兮,可以浣我衣(三)

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天才盖世的伟大诗人李白《子夜吴歌》中的那首《捣衣》。

李白在《子夜吴歌》中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起句多么豪阔、壮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结句多么缠绵悱恻,幽怨凄凉。

诗圣杜甫始终关心民间疾苦,亦另有《捣衣》诗传世: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暮寒月,况惊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后主李煜的《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空落的庭院,淡淡的月色,远处断断续续传来捣衣声。寒冷的秋风吹卷着落叶,一阵阵扑打着帘栊。在未眠人心里,那风中断续的砧声,多使人揪心哪。

河水清兮,可以浣我衣(三)

贺铸是北宋时期对民间疾苦深怀同情的词人,他曾创作《捣练子》组词,代思妇征夫们诉说他们的痛楚。原词共有六首,起句分别为“斜月下”、“砧面莹”、“收锦字”、“抛练杵”、“边堠远”等。


5   情意

秋风起,离人悲。秋夜捣衣的凄美意象,总似浸透着无边的哀愁。离人感秋风而捣衣,对明月而思远,嗟鸿雁之信杳,悲征戎之苦寒。这情境,这况味,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有道是一去关山远。自此后征人边塞,妾守深闺,操持家务,孝敬公婆,抚育弱子。捣衣复捣衣,一声肠一断。悲苦与谁说,更深月明时。捣就征衣泪墨题,戍人犹在玉关西。一行书,千行泪,只愿戎衣先于寒到君边——惟恐北地酷寒,而君衣正单。

捣衣诗基本上都是闺怨诗。其情悲,其意哀。那深深的哀愁,使其情思深婉曲折,那捣衣声听来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感离伤别,辛苦备尝,生活百味,世事纷纭,便有说不尽的愁怨,都倾注在寒风砧上的捣衣声中了。

河水清兮,可以浣我衣(三)

与捣衣饱含凄楚不同,浣衣则有一种活泼泼的欢欣意味。捣衣如思妇,浣衣如少女。浣衣美啊。如那春风里的江南,一群少女新妇,芳华正好,浣衣之余,在同伴间的戏谑笑闹间,生活的滋味便在其中了。

在她们朴素的生活里,也一定会有一些动人的心思和情怀吧。想起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想起了“白贮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想起年少春衫,桃花扇底,想起故人不见,泪湿春衫。

子衿。白衣。春衫。这样的字眼包含了古代女子的多少柔情蜜意。想那陌上少年,白衣飘飘,鲜衣怒马,迤逦而来。少年白衣清逸,丰神俊朗,眉眼带笑,温润如玉,如谢家宝树,似王庭芝兰。于是这水边的洗衣浣衫,便于从容中生出无限情味,引出无限遐思。


6  岁月

洗衣这样普通的家务劳动,贯穿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旧时河边洗衣,还有那飘在阳光下的鲜明的衣裳,总如那逝去的旧时光一样,伴随着几代人久违的回忆与淡淡的温暖。

河水清兮,可以浣我衣(三)

流水淙淙,嘤嘤成韵。一块块青石如龟兽一般,一年四季伏在水边,撑持起一年四季的生活,使人们将衣物与岁月终年漂洗。

洗衣何尝不是洗心呢。水与人相亲,可以朗悦心神,澄澈襟怀,涤除烦忧。即便有些忧愁,也会在漂洗中逐流水而去。现在都是在室内使用洗衣机清洗衣物,方便省力了许多,却也省去了一份与天地时光、清风流水对话的闲情,少了几分山野清气和自在悠闲,也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

河水清兮,可以浣我衣(三)

在过去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无数的中国传统女性就是在这样缝缝补补,搓搓洗洗的日夜辛劳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从而使得人类延续至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