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目送》,需要一颗戒躁的心

来源:二三娱乐

这是九瓣 365日写作计划第30天的写作内容。


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没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也没看过一度想看的《亲爱的安德烈》,匆匆翻开了人生三书之三的《目送》。

满目送进来的是平凡的生活,绘声绘色的描写。我爱极了这般经生活沉淀的文字,像一杯在心里发酵随着时光越酿越醇的红酒。

龙应台温柔的笔触写分离,写失落,写失败,写脆弱,写尽人生平凡的故事。

一本不到三百页的书包含了七十四篇散文。大多数尽是生活庸俗之事,看着有时满心怅然,有时忍俊不禁。

我其实是比较害怕散文的,一篇几页纸的散文,太多可以考究的地方。又可能是高中答题留下的后遗症,我还是会忍不住画句子,圈词语。散文,形散神不散。如果足够幸运,也许我会偶遇住在其中的灵魂。

这样的散文,没有一颗平静的心,怎能读下去?

人生平常百态,匆忙的人注意不到生活庸俗的幸福。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记得一年多前看村上的散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当时还处在刚入大学的骄躁阶段,翻开书,一页一页看过去,它走不进我的心里,我也抓不住它,索性放下。后来才知,村上笔下的文字还是那般,只是我的心太躁动,自己未意识到,迟迟没有抚平。

读《目送》,没有一颗戒躁的心,那还是放下吧。我很感谢我能爱上这本书,很感谢自己能翻开一本书,静静地读下去,读到美丽的世界,读到干净的灵魂。

在图书馆读完《目送》最后一页最后一个字,我合上书,触碰一下被感动的那片情感地带,随之拿起笔投入枯燥的学习。从窗帘的缝隙倾洒进大片的阳光,那种无法言说的属于阳光的颜色,正好落在我所处的位置。神游的时候,视线被桌上的一弯彩虹吸进去了,一束阳光经过透明水瓶中的水的投射,在桌面漾出一弯彩虹。真的好久,没看过挂在天空中的彩虹了呢。

2016.02.28-图书馆

旁边坐着一个正在练钢笔字的男生,端正着坐姿,一笔一画很是严肃认真,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母亲教导我写字背要挺直。我直了直背,然后收回视线,还在为刚刚的一弯彩虹窃喜。

肩被轻轻拍打两下,我握着笔反射性地扭头。他指着书摞上的那本《目送》,轻声询问能否借给他看看。我茫然点头,还未从一大堆知识点里反应过来,他已经翻开了青色的封面。

我暗自懊恼。我常常在书里附注很多矫情的话,似乎不适合给陌生人看。

控制不住时不时瞥向那本充满美感的照片的书,却无意发现他时不时会随意往后翻两页,或翻到目录似乎在找寻他感兴趣的文章,似乎是没有找到,桌上摊开着需要细读的散文,他手臂压在书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不断滑动,最后,他把书合上放在一边,显然兴致缺缺的模样。

我收回视线,无所谓了。他定然不会发现我那些矫情的文字。

他把书还给我时,问我有没有龙应台的另外两本书,我轻轻摇了摇头。图书馆过道走动的人多了起来,时不时有沉重的步伐声闯进耳里,手表里的时针指向十二,秒钟孜孜不倦地慢跑着,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

除开兴趣,我突然意识到,对于读书一颗戒躁的心是多么重要。《目送》里面的文字那么醇厚,图片那么富有涵义,是什么让人觉得它无趣得很呢?《目送》里面每篇散文都有一张照片,每一张我都要仔细端详,里面有灵魂,我想发现它。况且,单单是视觉上的享受已经满满足够了。

它无趣,不是因为一篇又一篇的散文,不是因为它没有密集信息点,不是因为你的兴趣,恰恰是因为你从未意识到的内心深处的躁动,你从未尝试温柔抚平它,任其翻滚,怎么能读《目送》这样细腻的散文呢?

读到《常识》我不禁笑出声来,龙应台嗑瓜子是从圆头磕起啊,她不知道瓜子应该从尖头磕起。其实,这背后,何尝不代表着她把时间都留给了陪伴亲人,研究学习上呢?就像福尔摩斯,他连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都不知道。

读到《莲花》,触碰到战争,心情难免沉重。战争的罪恶,延续至今。无知的孩童念不起书,扬着纯真的眼看待整个世界,那又是怎样干净的灵魂。

读这些日常琐事,发现其灵魂,着实需要一颗不浮躁的心。

及:《目送》里面的图片真的很美,有人间烟火的美,大自然的美,及历史沧桑的美等。可以作为珍藏的一本书。

再及:二月又到底了,很俗套地又要感叹下,时间飞得真是恐怖啊。会不会一眨眼,我们也变成《目送》里那些眼神混沌的老人?

反正就是这样,时间怎么流都可以。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