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为人傲慢,一向对“尸位素餐”的后主刘禅不大以为意。他见诸葛亮犹自顾及刘禅手中那一丁点权力,便忍不住劝说道:“陛下不过刚刚登基半载而已,尚未熟悉朝政,无力独揽大权。丞相可借此良机,暗暗知会吴懿,请他联络太后和鲁王。丞相再暗中纠集军中旧将,令他们一起上书附议丞相推举吴懿为蜀郡都督的奏章。陛下见我们声势浩大,未必敢再对此事横加干预。李严和射援两人,也会因此而措手不及,更是无力阻拦丞相大计。不知丞相以为如何?”
马谡不仅直呼李严和射援两位当朝重臣的姓名,更是说出大逆不道的言论来,这让一向尊崇汉室血统的诸葛亮心里颇为不满。他皱起了眉头,用手中羽扇指着马谡,斥责道:“幼常此言差矣。胁迫陛下岂是忠臣可为?”马谡生平从未见过诸葛亮如此严厉地训斥自己,觉得他有些小题大做。邓芝却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替马谡求饶道:“幼常一向有口无心,还望丞相海涵。”诸葛亮摇头不语,看上去仍旧十分失望。
蒋琬见气氛尴尬,忙插话道:“我看此事倒也不是完全不可为。陛下对太后侍若生母,对吴家也颇为尊崇。丞相只要能说动鲁王从此甘居人下,不再锋芒毕露,我想陛下自然就会对国舅放心了。”
诸葛亮点点头,说道:“公琰此话有理。只是鲁王天性上进,让他驯服,我不仅没有十足的把握,也感到有些于心不忍。此举似乎愧对先帝的托孤之意。”
蒋琬低头,欲言又止。马谡心里也已经有了主张。于是,他忍不住说道:“常言道‘何苦生在帝王家’。即使丞相不劝鲁王急流勇退,难道他就真的会在我们大汉朝堂上取得一席之地吗?自从景帝七国之乱以后,武帝害怕旧事重演,推行推恩令削弱众诸侯王的势力,皇室王侯从此便再无出头之日。您再看北方曹魏。曹丕龙椅都还没坐稳呢,就把自己的三个亲弟弟一个个弄得家破人亡。鲁王年轻,不懂得此中险恶,丞相您承先帝遗诏,代先帝照看二王,自当助他早日明白其中厉害,这才是报效先帝托孤之意的正途。不知丞相以为如何?”马谡心思活络,口才又颇佳,娓娓道来,竟将诸葛亮耻于作为的事情给之予爱之心切的理由。一旁的蒋琬和邓芝听了,都忍不住暗暗赞叹马谡真是天下奇才,怪不得丞相对其倚重非常。尤其是蒋琬,心里其实也是这般想法,他不禁暗暗感叹马谡的见机之明。
诸葛亮闻言忍不住长叹一声,他的叹息声中充满了无奈。他何尝不明白马谡这番话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收回鲁王手中权柄。只是,马谡所言未必没有道理。历来帝王家事,和和睦睦的少,自相残杀的多。道家所言‘柔弱是立身之本,刚强乃惹祸之胎’,在皇家说来,真是至理名言。
后主刘禅甫一上台,便破格重用糜家后人糜威担任禁军统领。近日又大力提拔老太傅许靖外孙陈祇,和蜀地名士郤正、谯周等一干后起之秀。这一系列的微妙举动,诸葛亮本来看在眼里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何况这些新晋官员都是蜀中人才,皆能胜任所授官职。现在一经马谡点明,又想起之前吴懿所言,诸葛亮方觉察当今陛下并不是众臣口中说的那种只知酒色、不理朝政之徒。总有一天,这个年轻的帝王,会让他的臣下领教到他的霹雳手段。
不过,诸葛亮却并不认为这将是一件坏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究其根源,就在皇帝昏庸,奸臣弄权。若后主强势,在诸葛亮看来,实乃汉室将要振兴的前奏。只是,这振兴的国家朝堂之上,却不会再有鲁王的一席之地了。
诚然,马谡之言有些露骨。但是,其言言之凿凿掷地有声,真可谓字字珠玑。
蒋琬看到诸葛亮沉思不语,心里马上便明白了过来,定然是马谡方才一番话已经将诸葛亮说动。此时,他再无顾忌,扶着面前的几案,略微向前倾斜了身体,靠到诸葛亮近旁,低声说道:“若是丞相觉得由丞相府上书推举吴懿不妥的话,下官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诸葛亮正在担心此事,见蒋琬点明,便向他征询建议。
“丞相何不拜托西乡侯府张苞张侯爷,由他来主导此事呢?之前,太后和丞相曾共同推选已故张车骑的两个女儿分别为皇后和贵妃,使得日渐没落的张府又重新兴旺了起来。因此,他们对丞相和吴家都心怀感激。这次丞相有事相求,张侯爷投桃报李,定然会义不容辞,竭力相助。自前车骑将军张飞亡故之后,张府虽然已经逐渐开始没落,但是张车骑军中余威尚在,部旧遍布益州各大军营,张皇后和张贵妃又很得陛下欢心。我看,若是能得张侯爷上书推荐,鲁王那边再不出什么差池,那么,由吴国舅来担任蜀郡都督一事多半就水到渠成了。眼下的事情,就看丞相您打算如何说服鲁王殿下了。”
“是啊,怎么光惦记着那个老国舅,却忘了这个小国舅呢!”诸葛亮闻言,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了过来。确如蒋琬所言,承袭父爵的西乡侯张苞,的确是个比自己更为合适的人选。之前若能有他相助,自己对赵云的举荐也不会弄得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
就在诸葛亮埋首深思之时,马谡忽然冷冷一笑。他顺着蒋琬的话说道:“公琰所言实乃良策。张苞行事低调,又体弱多病,恐怕将不久于人世。至于他的兄弟张绍,则更是温文懦弱,以此性格很难有大作为。因此,陛下一定不会对张家兄弟有丝毫疑虑。由他们来上书举荐吴懿,定是万无一失。至于鲁王殿下嘛,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丞相也不必对他太过挂怀,反而影响了蜀郡都督大事。”
蒋琬和马谡二人一时之间便有这等深思熟虑之谋划,诸葛亮听得连连点头,很为自己麾下有这样出色的人才而由衷感到高兴。尤其是马谡,其人见微知著,虽然说起话来无所顾忌,却句句正中要害,往往一针见血。他对如何说服鲁王彻底驯服于后主尚无十分把握,可是对此外诸般事务却已然下定了决心。于是,他十分轻松地挥动几下羽扇,胸有成竹地说道:“那劳烦公琰你准备一下,到吴国舅府上去,晓之以理,说动国舅。我想,他自己心里,也一早就盼着要出山带兵了。伯苗,你还是先到驿馆去,安抚好张大人、周驸马他们。就说庞宏已经伏法,我们大汉一定会给吴主孙权一个交代的。”他转头看了看似乎有些闷闷不乐的马谡,微微一笑,对他说道:“幼常,你还是先回成都府去。等你将刺客一案彻底审理清楚了,再来插手蜀郡都督的事情。我常听人说,你手下府丞范恒,常常滥用刑具,以此来刑讯逼供。我希望从庞宏一案开始,你要坚决杜绝这种恶行,我绝不允许有草菅人命的事在我们大汉衙门里发生。”
马谡闻言点头称是,心里却对“用刑过滥”的评语不大以为然。不过,他不想就这种“小事”和诸葛亮再争辩下去,便虚与委蛇地应承道:“请丞相放心,我这就去亲自督办刺客一案,给丞相和东吴方面都有个交代。”
马谡三人领了差事,便一一拜别诸葛亮,出相府各自分头安排去了。诸葛亮踱回几案之后,稳稳当当坐下,然后拿起毛笔,想要给西乡侯府写封短信,约定见面一事。不成想,一提起已故车骑将军张飞来,他握着笔杆,却再难落墨。昔日和诸将一起追随先帝流离漂泊的峥嵘岁月,仿佛又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百折不挠的先帝,一身傲气的关羽,事事争先的张飞,永不服老的黄忠,仙风道骨的庞统,还有许许多多,一起攻城拔寨、冲锋陷阵的将士们,仿佛此时就在这间书房之内,就在诸葛亮的身边。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全然不顾身上已经浸染了鲜血的战袍和手中已经砍缺的刀剑,激情澎湃,高声谈笑着兴复汉室的伟大理想。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你们倒在了前进的道路上,埋进了黄土里。而我们这些侥幸存活下来的,将收拾好你们的骸骨,拣起落在地上的旗帜,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继续奋勇前行。
想到这里,诸葛亮潸然泪下。
如果您喜欢这部关于三国的小说,喜欢后英雄时代的人生百态、生死搏杀,您可以关注作者,或者简单地点个赞以示鼓励。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