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为什么大部分旅游类网站都没有购物车?

来源:二三娱乐

购物车的概念源于电商,稍后我简单(一点也不简单啊)介绍下电商购物车的发展和各个模块的作用,这个是题外话。

1、简单分析下题目内容

ota就是旅游电商没错,但是从最简单的消费频次出发,jd淘宝的消费购物是高频事件,而旅游产品是中频甚至低频事件。试问一下,各位多久买一次飞机票,多久约一次炮开一次房,又多久陪女朋友出境玩一次呢?哦不好意思,我忘记这里大多的产品狗是找不到女朋友的了。

抛开频次不谈,产品功能依托用户需求。最早的电商也是没有购物车的,那么为什么后来有了呢?

原因无他,数据显示一次购买行为周期内,用户的购买数量是大于2的,所以如果不想让自己的产品做得那么2,那么电商也就只能让大于2的产品类目进入同一个订单结算流程。这就是所谓的用户体验提升。

换言之,如果早期乃至现在的电商消费数据一致表明,一次购买行为周期内,用户就只买低于1.2件商品,那么你觉得天猫会有做购物车的必要么?

换角度看ota,相比于电商jd淘宝,ota还是初级阶段。

为什么说是初级阶段呢?简单看,淘宝jd的gmv是多少?途牛的gmv又是多少?

淘宝jd的产品类目是多少,途牛的又是多少?

抛开这些体量的比较,回归最基础的,他妈的别人的数据显示一个用户一周内买两次线路的少之又少,就算一周内约炮开房两次的还去不同酒店还有预谋的提前排好班的,也凤毛菱角。

请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去做一个ota的购物车么?

有人会问那题目中的机票套餐呢?

恩,其实ota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还原下用户场景哈:按题目的要求做了购物车的话,你的去机票频道选择机票,再去其他频道选择接机选择wifi加入购物车,然后一起提交支付。看上去不错,其实很傻逼。我是不是得先理一个清单然后一次全部加入购物车再才能提交呢?

你去携程下个机票订单,订单页面会让你选是否需要保险,然后你选是,支付,支付成功页面或者支付页面会提醒你是否需要接机,如果是出境,也会提醒你是否需要wifi,如果是,你直接点,我连你的接机时间信息都不用再输入一次(航班信息),就可以直接完成预定了,是不是感觉比你的购物车顺畅了很多?

再者,携程的接机跟一号专车合作,我理解一定是接口对接的,字段要求一定是双方达成的。而携程的机票不出意外也需要飞友航信之流对接,如果字段不一致我是否需要在购物车内提交两份或者多分不同的字段信息呢?这个体验好么?或者说你觉得携程牛逼到能主导规范一切接口规范么?

还有更严重的事情,你确定携程的接机和机票能在一个订单内走通?懂的人想想携程的订单系统和erp系统,不同产品,不同资源,不同供应商,不同结算对象,不同结算方式,子母订单,拆单规则,不同确定规则,好了,不细说,后面再讲。

回过头来,做产品的各位同学,请务必谨记,产品功能源于用户需求,而谁能代表你的用户,才是最值得考究的。换句话说,功能辐射的用户所带来的用户体验提升,是否真能cover住你的投入呢?

2、先讲购物车的组成

购物车,一个简单的名词,其实很复杂的。用我自己的叫法,购物车分:mini购物车,购物车0.5,购物车1,购物车2,购物车3,购物车4

mini购物车就是pc悬浮在右侧或者在首页顶部那个鼠标移上去就能看到有啥的东东,纯粹是一个引导下单的功能,当然,会区分你的登录状态,会有临时购物车一说,不细说。

购物车0.5,在pc时代是很牛逼的一个东西,到了无线就慢慢和购物车1融合了。

所谓的购物车0.5就是中间页,作用是用来做推荐的,比如你把雷蛇鼠标加入了购物车,中间页就会推荐鼠标垫和其他外设产品,这个页面的转换率如何,我不说,百度就是中间页起家的,

一个平台的数据积累和用户画像做的好不好,最完美的体现就是在这里,购物车0.5.

购物车1:

购物车1就是清单列表页,我看之前有人问过进入购物车是不是全选,其实说的就是购物车1.全选与否我不多说,数据决定功能变更,就我知道的淘宝和jd在14-15两年至少还是在做ABtset的,所以那个问题回答的很牛逼的,其实都是在吹,还是那句,真正决定产品逻辑选择的,一定是最真实的用户习惯。

当然如果真要回答为什么不全选了,我也能回答你:因为最初购物车1的展示功能,已经被收藏功能替代了。比如双十一,大家会第一时间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加入购物车,收藏,购物车会提醒你降价信息(营销手段),加入购物车这个动作,已经从“我要买”,变成了“留着瞧瞧”。所以默认不全选,成了主流趋势。还是那句话,用户习惯决定功能。

购物车1的功能很复杂,非常复杂!

一个电商平台的好坏完全可以从购物车1的功能上看出一二。

那么先说购物车1的功能:主要功能自然是列表展示,而更主要的功能则是营销!

这里如果要举例子,那只能说一号店了!

一号店买零食,估计不少妹子应该买过。而零食会有各种促销,不同门店又有各种活动满减立减优惠,而不同的活动是有不同规则的,购物车1就是为了营销,就是为了帮用户凑单,就是为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大家可以去试试。

还有一点,我也得提一下,购物车1其实也是决定做不做购物车和如何拆单合单的关键,不同店家,不同支付渠道等等等,都能在购物车1看到很好的呈现。

购物车2:

购物车2自然是订单填写页面了,电商承载了:1、购物人信息(地址联系方式等);2、物流信息(快递自提等);3、发票信息(是否开,电子,增值税等);4,、优惠信息(券,积分等);5、大的支付方式(在线支付,货到付款等);6、其他(商品类型不同,会有特殊情况)。

你可以理解这些字段最后都会存储在order订单管理系统里面,选完这些,才能进入下一步,这些不多说,主流程页面,一切的设计只是为了让流程更顺畅,让跳率降低。

购物车3:

购物车3是支付页面,支付渠道:银联、信用卡、第三方平台,支付方式:卡号、绑定卡号、扫码,都是在这里选择,功能及主流程页面,这个页面是不会有营销的,倒是有不少推推自己的微信推推自己的app,当然,提醒下用户支付时间,也是一个很好的刺激消费的手段。

购物车4:

购物车4就是支付成功页面,后面就是引导注册(未注册的话),或者引导关注微信下载app,引导进入订单详情,便捷管理订单状态等。功能引导页面,不赘述。

简单分享几点:

1.在线旅游的购物车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购物车”

购物车mini 0.5 1.0 这个是下单流程

购物车之所以叫购物车,是因为它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比如说超市。我们肯定是买了很多,一起支付。只不过电商还原了这个场景而已

2.在线旅游的”购物车“其实是一站式

怎么理解呢。如果你订了一个上海的酒店,那你就一定要先解决去上海的问题,那么这时候我给你推到上海的火车票就看起来很合理

同理,你订了一个上海出发到泰国的出境游,那也一样要到上海机场然后再去泰国时需要wifi或者一些海外完了的产品

其实不难看出来

我们把用户首次预定的这个产品叫做[主产品]

而衍生出来的到上海的火车票叫做[过程性产品]

到了出境游的海外门票或吃喝拉撒叫做[延伸性产品]

这个和电商所指的购物车完全是两个概念

搞清楚这个问题后

下面就是这个产品可行性的问题了

1.如果我订了上海的酒店。需要上海的火车票

那么,酒店真是用户自己订的么?还是说帮人订的。你知道用户想买几点的火车票么?进购物车这个步骤是否要记录到底是哪个车次?如果这个车次没票怎么办?

这里有一系列的场景化问题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撑才能实现。而且即使实现,也好像不那么好用。

2.如果我订了泰国的出境游。那么wifi该以怎样的路径和场景去呈现给用户?

最贴合场景的应该是在支付页,提供加价购的概念,引导用户合并购买

或者在支付出境游成功后,给一个引导购买都页面

因此延伸性产品的场景和路径,购物车并不是很合适

最后总结下:

为什么ota不做购物车:

1.OTA的购物车不叫购物车,叫一站式

2.这个东西做起来成本很高,因为你要整合很多业务

3.对于用户而言,购物车并不是一站式最好的场景

4.当然,这个功能细节逻辑太强(比如说用户订了个凌晨5点的起飞的出境游。理论上你还要推荐他订个酒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