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还需要多久,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下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我想很多人认为当下就是,因为在今天不缺乏知识的时代,每个人通过各种文章,似乎已经明白了应该如何活。
但事实上,不管你三十岁,还是四十岁,还是五十岁,依然在变来变去。也就是说,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2
今天你受了刺激,可能觉得钱无比重要,对成功的渴望很强烈,明天就觉得生活才是根本,成功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这看似是一种成长,但实则没有根性。
在《列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杨子有一个邻居,家里有一只羊走失了。于是,邻居央求许多亲戚朋友寻找丢失的羊,又请了杨子的家僮也一同去找。
杨子说:“唉!走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寻找呢?”
邻居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等杨子家的家僮回来后,杨子去问邻居:“找到羊了吗?”
邻居说:“没有。因为每条岔路的中间又有岔路,我们根本不知道该走那条路,所以只好回来了。”
杨子听完,一直很忧伤,过了好长时间都闷闷不乐。他的学生很奇怪,问杨子:“羊不过是一个贱畜,又不是老师的,为什么你整天为这事不开心呢?”
杨子没有说话,心里想:“因为岔路太多,所以走失了羊,而读书人则是因为不能专一,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在古时候,书很匮乏,不专一就是一条歧路。而今天,歧路比古代更多,游戏、社交媒体、朋友聚会……都是阻止读书的歧路。
一不小心,就误入歧途。
3
前几天,中午休息的时间,看了一个将近三个小时的视频。
视频的内容是马云湖畔大学的一场演讲。演讲的内容,包括马云从创业之初,到后来的管理、定位、企业文化、招人等各个方面的事。
在演讲的过程中,他讲到了一个商业上的例子。
当初,他的企业陷入困境,一时间很难变现,或者说盈利。于是,有人提议让他去搞房地产,因为当时房地产太赚钱了。
马云说,如果我去搞房地产,肯定会赚钱,但是跟我的企业有什么关系?跟我的企业文化有什么关系?我的企业文化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让生意困难的问题解决了吗?没有!没有,为什么要做?
马云说,很多企业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在主要经营的方向做不下去,或者盈利较少的时候,会选择一个盈利多的项目暂时度过难关。看似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样换来换去,最终的结果也是死。
马云还说:一个企业从建立的开始,就已经走向死亡了。无非是早死或晚死。既然都是死,那就要坚持自己的理念,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于是,这个企业文深入到公司的任何一个角落,包括看大门的保安都知道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这是马云,不是一般人都能成为马云。确实,就如同当时我给朋友讲了一个华为的案例,朋友说,人家是大公司,我只是几个小的人小公司,大公司的模式不可复制。
我觉得他说得对,但是我又觉得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哥,我哥说: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点一点做大的。不是因为他做大了才有了这样的模式,而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模式,才成功了。
人们经常说,要辩证性地看问题。问题的角度可以辩证,但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志向的根性是不可以辩证的。
4
如果一个人的志向是更有智慧,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有智慧,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对他更有帮助,可以辩证,但他的志向就是读书,这如何辩证?辩证是对是错?好坏?这不是很扯吗?
可是,当下就是如此。凡事都要辩证一番。如同,前几天看完马云的视频,我发朋友圈说,马云的一举一动,每一句话,都贯穿了儒释道的思想。看似讲生意,实则动用的是大道。
有人就回复说,不同的人,看到的不一样。能看到儒释道,说明你心里有。
这是辩证性的看问题。但当下辩证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怎么看?他判断一件事,对一件事做出选择有他的根性在,这是他思想问题的根源。因为这个根扎得深,所以他不容易被外界影响。
而我们辩证来辩证去,看了一个又一个观点与思想后,反而误入了歧途,如同歧路亡羊。
或者说,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根性。没有始终贯穿你人生,并让你一生成长的东西。
我们所有人,无论前方向多条路,一生只能走在一条路上。这条路上有很多很多的岔路口,一不小心有可能就走向了岔路,以至于离目标越来越远。
这时,无论多努力,都是没有任何用的。
想要不走岔路,很难很难,除非把自己当成一颗种子,栽到泥土里慢慢生根发芽。
5
在当下这个时代,人想要生根极其困难,一方面没有耐心,另一方面人太容易被外界影响。
不少人,某个专业读过三本以上的书,就敢发表意见,觉得自己已经混入某领域的中级层次了。但实际上,想要研究透一个行业,至少需要下十年的功夫。
也就是说,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一点一点慢慢来,至少要做好花相长当时间的准备。然后,从基础做起,一点一点地往上积累,像种子发芽,慢慢生长。
只有这样,才不容易被外界影响。因为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根在哪里。就算前面有岔路口,也知道自己的方向,甚至你挖的坑足够大,能把岔路口的叉掘断。
那天看到一个书法家说,当下一个人想要成为书法家越来越难了。因为今天的碑帖太容易得到。得到得越容易,就越不会珍惜,这个想尝试,那个也想尝试,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也不有做好。
越多元化,离成功,离把事儿做好就越远。
相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得到一个碑帖太难了。得到以后,恨不得日看夜看,钻进去使劲研究。
这种精神,反而能让人做好一件事。
所以,想要不误入歧途,不走岔路,就要找到自己的根性,然后就它生根发芽。
6
找到了根,接下来你看任何书,任何思想,只能升华你人生的高度,这些思想不会影响你手里的事。因为你知道要怎样做。
所以,你应该让思想的高度越来越高,让你手里的事随着眼界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这时,哪里还有什么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