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2016.11.26拍摄于 北京燕羽山
每一个人都害怕被误解,即使误解你的人和你毫不相干,而且,不管你是平凡的普通人,还是一个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
我在年初时读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没过多久,就看到新闻,冯小刚要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当时还很好奇,这样一个小人物的上访记,会逃过审查吗?
主人公李雪莲和丈夫为了生孩子而假离婚,不料,丈夫却反悔成了真离婚。还造谣说她不是处女,在众人面前侮辱她:“我看你是潘金莲”。为此,李雪莲打官司状告前夫,结果败诉。想上诉,法院院长敷衍她,拦县长车告状,县长躲着她。去市里告状,市长派人把她带走。最后,逃过了重重围追堵截,把状告到了人民代表大会。
在这个过程中,她坐过牢,失过身,被别人利用。更重要的是,她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这是电影中的时间,而在原著中,是二十年。为了追求一个结果,这样做,值得吗?
在李雪莲所生活的时代,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应该没有什么比贞洁更重要的了。正所谓人言可畏,说她是潘金莲,相当于把她置身于别人的嘲讽和冷眼之中,再也无法抬起头做人了。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她不得不不断的去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小人物的痛苦和无奈。而且,我也一直以为,应该只有小人物才需要这样不停的解释,如果你有钱了,「成功」了,就可以无视周围的声音了。
但现实也并非如此。当 PayPal 被收购时,马斯克获得了3亿美元的回报。但是,有一些媒体却报道,这些钱,马斯克完全是「躺赚」,他对公司没有任何贡献,只注重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我们都知道,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但马斯克还是发了一篇很长的公开信来解释自己对 PayPal 的贡献。再比如,面对微信这样成功的产品,神一样的张小龙还是要不时的出来解释一些产品功能上的设计,产品团队的价值观。
无论你是谁,你做事多么的完美,你都会被误解,并且,这样的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
你在朋友圈,其实朋友圈还好,毕竟是你的熟人社交,在微博上发一条状态,在知乎发一条提问,在公众号写一篇文章,总有人会根据你的一个词语,一句话来质疑你,跟你抬杠,而这些人甚至连所有的文字都没有读完。他们极端、刻薄又爱吵架,你试图去跟他们解释,但却一遍又一遍把打好的文字删掉,你想嘲讽,甚至回骂他们,但又感觉有失风度。只能压抑心中的不平衡,告诫自己,慢慢去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你的朋友,同学,老师,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永远停留在你们分别的那一时刻,他们不知道你变得更好,当然,也不清楚你变得更坏。在你们重新相聚时,你会向他们解释,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吗?也许,你们下一次的相聚又是在几年之后。如果不解释,你会对他们的评价而愤愤不平吗?
其实,你很难通过争论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也很难通过解释改变一个人的误解,也许,适当的保持沉默才是最智慧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onglingjin-share,也欢迎添加我个人微信:zhangyx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