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亡国恨,离愁苦,相思浓,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来源:二三娱乐

——恰逢清明时节雨,闲情漫步南京城

楔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一位好友曾感叹,笼罩在南京上空的不是终年不散的雾霾,而是秦淮女的怨、建文帝的恨、洪秀全的叹、民国时期的乱、抗战时守城军人的不甘、还有一次又一次屠城留下的冤魂。

似乎这座城市的骨子里除了凄婉,只余哀怨。

1.

清明前一个月有余,我们一家人就开始商量,清明假期去哪儿。老爹各种游说我跟他回广西老家,然而我抵死不从。最后只好采取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年轻80后小夫妻惯用“伎俩”,老爹回广西,我随娘亲去南京。

原本制定的最佳出行方案是坐动卧D321,夕发朝至,一觉从北京睡到南京的。但因为放票当天,我在苏州玩儿得忘乎所以,没能在第一时间抢到车票,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早班高铁前往南京。其实,自从北京地铁14号线金台路至北京南站一段贯通,高铁便成为我最爱的出行方式。3月从苏州返京时,特地掐表看了时间,45分钟,就可以从南站到了离家最近的地铁站,所以跟妈妈说,提前1小时从家里走,就可以轻轻松松赶上火车。所以定好了6点50出发,乘坐8:05发车的G107去往南京。

出发当天,麻利地收拾好东西,六点四十过就启程了。我和妈妈拉着箱子从小区往地铁站走,走着走着突然发觉不对,到地铁站的15分钟时间完全被我们算漏了,一下子两个人着急开来。因为已经走了大半程,再打车也无济于事,遂加快脚程迅速冲向地铁站。结果祸不单行,妈妈出门忘记带公交卡,十万火急的时候还要去买地铁票,简直是雪上加霜。

还好早晨人不多,也还好一到站台列车刚巧进站,更幸运的是还有座位,若是平时,一定幸福感爆棚,可此情此景下,根本是如坐针毡,味同嚼蜡。上车看了下时间,7点03分,我和妈妈各自在心里默默计算起来。我们上车的望京站是我上回计时45分钟到达的阜通站的后一站,加上过站停车,又要多出5分钟,所以到达北京南站至少是——7点53分!!然后还要从地下爬到地上出站,再取票、安检、进站,能赶上的几率几乎是微乎其微。在地铁上两个人都没有心情聊天,紧张到不行,看着列车显示屏上的路线图一点一点向南站靠近,真恨不得一站都不要停靠,全速前进。

为了缓解气氛,妈妈说,实在赶不上就不去了,一会儿到南站退了票就回家,在北京好好歇几天也挺舒服的。虽然这么说,但毕竟已经安排好的旅程不去还是会有遗憾,我便试图在手机12306的APP上改签车票,几次未遂后,只得作罢,似乎所能做的唯有听天由命了。

准备好身份证,地铁票,只等着开门的一刹那,做最后的“垂死挣扎”。瞥了一眼门边的显示屏,7点52分,心想地铁还真是够准时的。奔跑在人流中时,觉得挺对不起娘亲的,毕竟50多岁的人了,还要跟着我拎着箱子飞奔在车站。

一进南站,看见工作人员举着牌子,引导乘坐即将发车的几列高铁的乘客从快捷通道进站。我们乘坐的G107赫然在列,连忙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跑向快捷进站口,结果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人群组成的一列长队。这已经是最快捷的通道了,若是依然赶不上,只能说与这趟列车缘分已尽,正准备破罐子破摔的时候,听前方工作人员喊道,有没有乘坐G107的乘客,拿上身份证及车票或手机短信或邮箱买票凭证到队伍最前面来,列车马上要发车了……这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天使的召唤。我和妈妈还有另外的二三旅客,迅速挤到队伍最前端,查证件,过安检,放行。

因为出国两年,回国后这也只是第二次坐高铁而已,再说也从来没有从快捷通道进过站,被放行后,竟不知道该怎么走。心里着急,毕竟快要赶不上车了,看见个乘务员就问,没有取票,怎么进站,从哪儿进站。也是倒霉,撞到乘务员心情极度烦躁的节骨眼儿上,估么着她看到我一个年轻人,连进站都不会,也是气不打一处来吧。摆了张臭脸吼道,没有票不会刷身份证啊。好巧不巧,她第一遍说的时候我还没听清,赖着脸皮继续问,在她彻底爆炸前的最后一秒,我终于Get到了她的意思,迅速刷身份证,上了进站的电梯。

电梯升到顶端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旁边就是我们的G107,还是头一回这么直接地进站呢。也不管是哪个车厢,找了个最近的车门上车,然后顺着过道毫无知觉地往前走,也不知走过了多少车厢,才走到座位旁。行李尚未放好,列车便已开动,不过从一出门就提着的一口气总算松了下来,顿时间感觉空气里都弥漫着雨过天晴,阳光洒下的味道。

南京,既然缘未了,唯有情深,方不悔相思。

2.

一到南京,就嗅到了空气中雨滴的味道。雨虽过,天未晴,恍惚间,就如同跨越时空,梦回千年。

从血统上来讲,我也应当算是半个南京人。因从小在北京长大,南京于我也不过是多去了几次的他乡。前几次回南京的时候还小,那时最喜欢的就是形态诡辩,色泽光鲜,润滑清爽的雨花石。细数南京有名的景点,印象中都已经跑了个遍,不过那时在意的是谁最先爬上了中山陵,谁在雨花台看到了最美的石头,秦淮河畔吃了什么美味小吃,总统府里哪朵花开最艳丽……

天真年少,无忧无虑真的没有什么不好,那时的南京是个乐园,处处充满了新奇和欢乐。而如今,再访南京城,清明时节,濛濛烟雨,骤然间读懂了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凄楚落寞。

在写满历史沧桑的古城,即使是漫无目的地前行,也在不自知中沾染上了历史的气息。路过梅园新村,在周总理的铜像前默默瞻仰鞠躬;掩埋在历史更迭中的建康都城遗址,早已不辨痕迹。自古以来改朝换代都逃不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之劫,如今不知应叫越城、金陵、建邺,还是建康、江宁、应天,曾经自古繁华,能看见的唯有草木有情了。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霏霏淫雨,似有若无,漫步街头,不知所往。其实只是不想在乎,从何处来,往哪里去都无关紧要,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就好,就好……

3.

离开北京时不过草木新绿,而此时的南京早已繁茂成荫,隐匿在枝丫间的六朝博物馆不经意间引起我的注意。原本此次前来就是故地重游,没有一定要去的地方,看前方路上人流拥挤,便知道总统府将至。不想去和万众人民凑那个热闹,遂径直走入六朝博物馆,没成想竟偶遇了此番旅行的第一个小确幸。

六朝博物馆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是谓六朝

作为一个答题永远分不清背景和原因,结果和历史意义的人,历史向来在文科里不遗余力地拖我的后腿。印象中除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被一遍一遍地重复以外,其余的历史于我而言都是陌生的。因有去日本旅行的计划,近日在恶补日本史,读了一本入门级,或者都不该称之为史书的《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倒是对东大爸爸的一个观点很认同。套用其观点可简言之为——

高中的科目分为“中国史”与“世界史”,然而此世界史并不是“世界上的历史”,而是把中国从世界中排除的历史,即“(全世界-中国)的历史=世界史”。把我们自己所在国家的历史排除,只学习外国的历史,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

这在大学学习欧洲史时深有体会。虽然我的中国史知识十分匮乏,但一个学期的欧洲史想来也达不到多么专业的深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我脑海里残存的是破碎的历史片段,凌乱地拼凑在一起。历史是一个空间的事,而不是时间轴上的一个个印记标点。在每一个时点,都是一张画卷,呈现出世界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动向。既然我已经处在了平行的世界时空里,那么发生在历史时空里的那些事儿,也应当以世界为单位铺陈展开。

今次一入博物馆,一块巨大的展板全然吸引了我的注意,其列示出自公元三至六世纪,中国和罗马的历史大事记。那时听讲欧洲史,就对希腊和罗马情有独钟,不论是一个人,一个故事,还是一种文化,都会不由自主地与中国历史配对。比如,马略、苏拉、恺撒在罗马开始了“前三头”政治,卫青、霍去病在武帝麾下横扫匈奴。虽然马略与刘彻几乎是同时出生,同时辞世,不过也许恺撒才是与汉武帝刘彻更像的王者,一个政治独裁,一个穷兵黩武。如果两人能够有幸见面,大概会是相见恨晚的忘年交,毕竟恺撒始披白袍之时,刘彻已是人生迟暮。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恰似是上天创造着两个人的传奇人生,东方的一颗星陨落,西方的另一颗星初绽光芒。

中国-罗马纪年时间轴

总觉得这样看历史才足够通透,虽然事后再去匹配并不是件困难的事,但毕竟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了解不过于浅尝辄止,莫不如一开始就俨骖騑而并驾齐驱,把每一个角落都看得清明。

不过,这也仅是我的愚见,读书本就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带有过于浓重的情感和思辨,更何况于读史书。一直觉得史书实在枯燥乏味,能避则避,然而每到博物馆就万分尴尬。书到用时方恨少,博物馆前后悔迟,尤其是南北朝,于我而言近乎一段完全缺失的时空,还多亏了《琅琊榜》,让我知道南朝有个萧家梁国。

雕花砖石

历史盲这种黑历史还是别再多提了,免得说的越多,错的越多。还是款款吟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比较容易找到内心的共鸣。高中学《兰亭集序》时,语文老师鼓励我们背诵的理由,完全不是因为课文后的“背诵全文”,甚至不是高考。她只说,将来你们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不管是真名士自风流还是附庸风雅,总有机会遇见王右军的这部绝世作品。到时就可以气定神闲地“念”出全文,显示自己很有文化的样子,识书法,明句读,达文意。好似毫无障碍地朗读满目不认识的文字,实则装样子矣,一字一句其实早就稔熟于心。不得不佩服老师的良苦用心,为了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文化人”,真的是为之计深远。

细细数来,属于六朝的文化印记绝不少于盛唐。建安风骨犹存,七贤已露锋芒,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广陵遥响,於今绝矣。王谢堂前燕,柳絮因风起,书圣携友流觞曲水,五柳先生归园田居。唧唧复唧唧,行行重行行。这边厢顾恺之绘惊鸿洛神,那边厢张僧繇画龙点睛。刘徽及其九章算术,祖冲之及其圆周率,郦道元之于水经注,刘勰之于文心雕龙,道不完世说新语的逸闻轶事,叹不尽梁祝的化蝶双飞……

祖冲之及其圆周率

故事还未讲完,故国却已不再。在雨水丰沛的江南,几场大雨,便冲淡了改朝换代的兴衰,草木重生,隐藏了惊世骇俗的繁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还好,一把火能烧尽的只是一个王朝的躯壳,文化总还是留下了,留下了。只因掘到了一堵古城墙,就建起了颇具贝式风骨的六朝博物馆。让我在这残垣断壁前多停留一会儿,就好似我能与那个年代离得更近,更近……

六朝时期古城墙遗址

4.

雨水淅淅沥沥,没有停下的意思,更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什么气氛下一样,说不清,道不明。原本庄重肃穆的总统府,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湮没,倒是本应喧嚣嘈杂的1912酒吧街反而清冷幽静。

复古的建筑风格搭配着现代元素,却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手法。若是时间不急,真应当找一家酒馆坐坐,在落地玻璃窗边,浅酌一杯清酒,忘记时空,当下,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我,还是带有太浓重的现代都市气息,事后才后悔没有停下一直行走的脚步,更不要提品茶饮酒了。习惯性地买了一杯星巴克,并不知道比茶、酒多出的情调在哪里,仅仅是快节奏生活里一个矫情的标识而已。

在雨中不知又穿了几条街,走了几条巷,天色就悄然全黑。既然到了南京,若是没有夜泊秦淮,总觉得遗憾,便坐公交车前往。南京的公交车师傅开车也着实彪悍,找不见南方人的样子,各种短距离加速,急变道,急转弯,突然觉得堵车挺好的,我们北京的公交车师傅开车温柔而缓慢。

快到站时,还未下车,就已经感觉被高密度拥挤的人群挤出内伤。撑着伞,在益渐变大的雨中,顺着人流艰难地走到秦淮河畔,好吧,离河畔还隔着几层人……如此境况下,早已没有了来时的情致,索性返回吧,仔细研读一下杜牧的诗,然后全凭想象就好。

5.

第二天起了个早,也是因为昨晚从秦淮河回来得比较早的缘故吧,休息得也早。年初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个南京姑娘,她几乎每周末都会到南京各个角落去摄影创作。每次看到她发图,就恨不得马上飞去南京。不久之前她拍了几张映衬在明孝陵红墙前的樱花,美得仿佛不在这个世界,也同时给了我一个非去明孝陵不可的理由。

雨后的清晨,空气中充满了寒意。也不知道有没有下对站,找对地方,就直接沿着青石板路缓缓上山。春花花季已过,满目都是清透的绿色,在潮湿的空气中,我仿佛觉得自己身上都长满了青苔,融到了这个只剩下绿色的世界。

顾恺之《洛神赋》

沿着神道一路走过,象征着皇家威仪的神兽伫立两侧,而自己也不自觉地囚困于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其实我不愿意逛各种陵园的,因为死亡是一件太过让人敬畏的事,我承受不起。自古帝王,几乎从即位起,就开始修建陵寝,口里喊着万岁,心里却深知天命。原本这种封建专制赋予帝王的绝对权威,让人一旦拥有,就无比贪恋,一旦习惯,就再难放下。生前操纵着一切生杀大权,身后不能再接受赤条而去。于是一代又一代的王侯将相,都妄图用陵寝延续自己的权利欲望,与愚昧无知无关,只因无力抗拒死亡。

明孝陵神道 马

敬畏之心一起,就无法再将眼前的景色和美划等号了,我甚至都不再拿出相机拍照,既然故国不在,斯人已逝,就默默悼念,肃然离去。

6.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明孝陵景区和梅花山景区连起来卖通票了。虽然赏梅时节已过,为了不浪费昂贵的柒拾元门票,无论如何还是要去梅林里面看一看的。其实从小到大,的确没有真真切切地看过梅花,唯一一次,还是卧佛寺门前的几株鹅黄色的腊梅,暗香在,却不是雪的颜色,和想象中的并不一样。看来明年还要为梅花再来南京了,不过要算好时节才行。我怎么觉得我一年四季都想着要来南京呢?

本以为穿过梅林后,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去往下一个并没有确定的目的地。却在梅林尽头,遇见一座院落,走近一看,如此世外桃源原来名作“红楼艺文苑”。多年红迷逢此绝境,实在妙哉,妙哉。

虽然看得出是照着“芳园应赐大观名”的大观园新修葺而成的人造景观,在氤氲着厚重历史气息的南京,显得有那么一点点矫揉造作,但其实金陵才是红楼梦诞生的地方啊,哪儿还会比在这里建造一个大观园更合适呢?虽曹家败落后,雪芹先生隐居香山,也是红楼梦的书成之所,然而大观园中的每一个亭台,每一座楼阁,每一间院落,每一方流水,才是他内心深处最怀念的年少时光。有红学家表明,大观园中建筑的原型来自于北京的某某某处,我心里是千百个不认同的。向来都是北京复刻出江南水乡的模样,一如达官显贵家的太湖石,颐和园的苏州街,还有并不在北京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所以私以为还是来自苏州园林的说法比较靠谱。

我帝都为87版红楼修建的大观园,模样是对了,却始终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只是个形似。而此番踏入艺文苑的一瞬间,觉得一切仿佛就应该是这个模样,连周围的气息都对上了,每走一步都觉得书里的故事就发生在眼前。桃花翩翩葬香塚,燕泥点点污棋枰,酣睡连连惹谐谑,题帕字字寄真情。沁芳桥边读西厢暗生情愫,芦雪庵碳烤鹿肉又连诗,栊翠庵红梅下槛外人独立,潇湘馆竹林中素琴幽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没有刻意地找寻什么,处在这样的情境里,便被不由自主地带入其中。即使园中的院落凌乱散布在各处,没有按照大观园的布局,并不完全吻合的匾额对联,甚至有些楼阁根本没有,我都丝毫不受影响。毕竟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只要稍加装点,神韵自然显现。

好似根本呆不够一样,就想一直躲在这样一方小天地里,看遍阴晴雨雪、春秋冬夏……

7.

一旦陷入红楼的情绪里就不再想出来,红楼艺文苑后复又去到哪里,已经完全不重要。只知道,临行前的最后一个上午,探访了惦念已久的江宁织造博物馆。

走在中山东路上,远远地就能看见与周围现代建筑格格不入的亭台一角。这座隐匿在钢筋水泥中的山水庭院本就是江宁织造的旧址,南京在古建和文物保护上用足了心,掘出了点儿什么,就地就建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如是,江宁织造博物馆亦如是。还均请来名设计师,历史遗迹,馆藏文物,连带博物馆本身都是珍宝和财富。

家乡果然是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柔软和挚爱。设计过诸多世界知名建筑的贝聿铭先生,在迟暮之年,带着对家乡,对从小居住过的狮子林难以割舍的亲情,设计出了融合现代和古代却中国禅意满满的苏州博物馆。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吴良镛先生,接受来自家乡的邀请,在如此喧闹的高楼群中,建造出一座得以让人出世和遐想的园林。我并不懂建筑,所以也就不在意建筑界对这座博物馆的优劣评价如何,只要与我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就足够了。

馆内,云锦虽精巧华美,我却更爱民国旗袍。总觉得只有把旗袍穿出味道,才算是真正的美女。不过我滞留最久的地方,还是红楼馆里上演的曹家的兴衰史,从皇家包衣,到掌管江宁织造,曹家也是红极一时。然而雍四爷毕竟不比其父那般心慈手软,抄家衰落,最终逃不过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想起在西郊香山上的曹雪芹故居,偏僻简陋,鲜有人至,与曾经的钟鸣鼎食、金玉满堂应是天渊之别了。经历了如此起伏跌宕人生,才有《红楼梦》的横空出世,其包罗万象,将封建礼教、市井街头、诗词音律、饮食酒茶、瓶器珍宝无不展现得淋漓尽致。也难怪刘心武先生说,如果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四大喜剧是英国的名片,那么中国的名片当之无愧为曹雪芹及其红楼梦。

移步馆外,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高低错落、层叠起伏,竟不知是江南风情的空中花园,还是空中楼阁中的红楼一梦。室外的建筑尚未完工,致使有些去处无法问询,不过依现有之景,再凭一点想像,游目骋怀,亦足以畅叙幽情。千竿潇湘泪竹,不知百转愁肠与谁诉。寒塘鹤影飞渡,不知冷月诗魂葬何处。怡红院里撕扇,不知谁家公子为博千金一笑,不闻院外门声,不知是谁吃了闭门羹。天尽头,青埂峰下弃顽石,幻境里,十二仙姑道天机。蕉客秋结海棠社,蓼汀题咏菊花诗;潇湘偶得桃花行,炷香雅填柳絮词。

时间在这一瞬间停驻,独留我在这片天地间遐想,遐想……

8.

雨凄凄厉厉地下着,朦胧烟雨间,我似乎在时空隧道里走了一遭,从魏晋南朝,越过南唐、大明,一路来到清朝,看着这片土地自建康、建邺至应天、江宁的兴衰更迭。

从江宁织造博物馆走出,忽见天上太阳透过云彩的光芒,云销雨霁,一梦方醒。梦终究是梦,总要有醒的时候,不然哪能体味出梦的美好。

阳光目送着我们的列车离开,南京,等我再回来。

尾声

想起了好友的那段话,所以,笼罩在南京城上空终年不散的阴云,是天公泣诉的挽歌,滴不尽亡国之泪,哀不完多舛命途,书不尽繁华往事过后的荒烟漫草,唱不完雕栏玉砌里的靡靡之音。也许只有南京城里的连枝雪松才能抵挡那些凄婉,蔽日法桐才能隔离那些哀怨。

游于2016年4月2日~4日,南京

2016年10月7日

北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