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來北京一年多了,偶爾會想起這首歌。
這大概是我出生那時候甚至是更早期的歌曲吧,羅大佑《鹿港小鎮》,說的是一個人離家到台北打拼,對故鄉無盡的思念。那個年代,網路與交通都遠不如現在發達,沒有吃到飽的網路電話,更沒有兩小時內南北通透的高鐵;隻身到陌生的大城市打工,那種漂泊的心情是我這種從小在台北出生長大的人不能理解的。雖然身旁有很多來自其他縣市到台北工作的朋友,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在台灣這樣的彈丸之地,那種復古的思鄉情懷也早就只是歌詞的一部分而已。
來北京一年多了,偶爾會想起這首歌。
一旦當初到北京的衝擊所帶來新鮮感褪去,就越來越能體會,大家所謂的「北漂」是什麼意思了。
外來者辛苦,原居民何嘗不頭痛?
核心問題就在於,在這個資源分配極度不平均的社會裡,人們為了各種理由而北漂的狀況就會越加嚴重。北京,不是他們的家,但是他們不得不來,因為來了才有起碼的一絲機會。但是,在這偌大的城市裡,因為聚集了越來越多各種意圖的外來者,生活質量就越來越不可控。為了快速粗暴地解決當前問題,漸漸的高牆被築起、不人性的規範被制定,人與人之間的不認識以至於不信任讓彼此變得更陌生冷漠,維護自己的利益成了最後一道防守線;離開了熟悉的家鄉,在這裡的任何一點權利彷彿隨時都會被剝奪,而人們像是漂著一般生活,無所寄託。
北京太大了,遙遠的不只地方與地方之間的距離,更是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讓冷漠與不信任充斥在這個大都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是那麼脆弱;大家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深怕受傷。所以北漂族們都會心急於「定下來」,不論是對象或是房子,尋求最終的寄託以減少漂泊的失落。這對於情感連接比較強台灣人來說,落差感真的很大。如果,要不是我還有退路,這種北漂的感受肯定會更強烈。
我也是漂著,目前在北京,不知道下一步究竟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