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分钟热度还是长期持续坚持

来源:二三娱乐
雷锋

毛主席当年在给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的感言。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英文里面有一个词long–term,引用merriam-webster的定义是这样的

Simple Definition of long–term
: lasting for, relating to, or involving a long period of time

含义在于持续性,长周期的时间。雷锋同志是不是一辈子都做了好事,我们不去考证,但是毛主席的这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很少有人能够长期持续坚持做好事。

高一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运动会的长跑(1000米,一共4圈)比赛,比赛一开始,第一圈我就拼进去了全力去跑,这个时候确实是跑在最前面的,而且心里面很开始,大家在旁边欢呼,等到了第二圈,我就开始体力不支了,慢慢落后到第3,4位,旁边的同学有些失望了,第三,四圈基本上就跑在了最后,而且毫无力气,根本没有了体力,中间还想过就放弃不跑了,不过碍于面子,我还是跑完了,只是跑了最后一名。这个经历给了我蛮大的打击,不过总结来看,我平时的长跑能力还是可以的,但是在比赛中有了观众,我就开始逞强(表现型),前期为了保持第一用力过猛,无法持续,最终很惨。

后来观察多了,就会发现,能够最终跑到第一的,往往是前面没有跑在第一,后面慢慢追上去的。在大学期间,我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长跑基本上能够跑在前三名。

生活中,你会发现我们从本质上看对于事情都是不能够long–term(长期持续的)。

举个例子

现在有一笔钱,要给你,有两种选择,你选择一种

  • 今天就给你20000块钱,但是一年之内都不会给你钱了。
  • 从今天开始后续每个月给你3000块,在一年之内给完。

很多人会选择1,为什么呢,排除这里的20000可能带来的机会,我们看下选择1实际上还有人类本身的局限,人们并不能够long–term思考,长远的,持续的预期的行为模式,等待的时间那么长,干脆现在得利吧。

再看一些现象,

有人看到电视上或者一个表演,电子琴谈得很好,就买了电子琴了,开始学习,没超过三个月,就不学习了,为什么呢,练习的过程太单调了,学会了“两只老虎”之后就再也不去碰了。

过了一段时间,看到有人古筝弹的不错,就去买古筝,弹过几次“沧海一声笑”之后就再也没有碰过了,古筝布满了灰尘,为什么呢,太单调了,全是指法练习。

又过了一段时间 。。。。。。

--

有人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用到了C语言,满心欢喜的学习和使用,过了3个月,他觉得太难了,内存,指针,数组,函数指针,链表,二叉树,概念都搞不清楚了,加上公司工资也不高,满心不爽。

过了一段时间,看到市场上开始流行JAVA,据说没有C语言难,还听说JAVA程序员工资高,满心欢喜的学习JAVA,学了一段时间,感觉太难了,虽然没有了内存的磕磕绊绊,但是面向对象什么的,难,满心不爽。

又过了一段时间,市场上开始流行python,ruby,据说比JAVA和C都简单,还听说很多网站都用它们写,还听说互联网公司工资高,满心欢喜的学习,学了一段时间,感觉太难了,。。。。。。难,满心不爽。

又过了一段时间,市场上开始流行XXXX
陷入了死循环。

现实中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最开始的“3分钟”投入非常之乐观,越到后面就越没有持续性,最后一事无成。

说到社群运营,你希望你的社群成员是什么样的人加入呢?

  • A成员可以全职工作2-3天之后2个月没有时间参加社群工作
  • B成员每周投入2-3小时,但是可以持续长期投入

你会选择A还是B?

如果选择A,那么最开始你会很开心,确实全职投入了,并且完成了一些事情,而且很快,但是后面想回溯这个工作,你就很难找到人了或者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找到人,但时间过去了事情早就已经解决了(花了一些代价)。

如果选择B,最开始可能并不是很爽,甚至觉得进展真TMD慢,不过总能够看到一点进展,还在做,并且回溯工作总能够找到人,一段时间之后,工作成果还有不少。

个人认为B类型的人在社会上还是少数的,除非他就是你社群的重度粉丝(喜爱、热爱),有了信念支撑,加上一定的环境影响,就有可能长期持续坚持。

因此,构建良好的社群文化和环境(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的微信公众号:瓦力工坊
我的微信:jhhuawei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