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战经典影片回顾之二:侧写战争系列

来源:二三娱乐

~~战地浪漫~~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TheDawnsHereAreQuiet,前苏联,1972)8.6

评价: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不朽之作。

事实上,她是陪着很多中国人长大的、最重要的“百部电影”中的一部,是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场景。人们正是从这部作品中认知和感受到了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她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但又并不局限于此。它没有特技,不制造视觉冲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人“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错,影片深刻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但与此同时又写出了人的不屈和英勇,颂扬了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它写出了人性中最深刻和本质的东西——美好的、娇嫩的、本该享受生活的年轻女性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和抗争激情。影片谴责了战争,展示了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个人幸福所造成的不幸。然而,影片又恰恰通过战争的苦难和悲惨,表达了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爱国精神。战争不仅仅摧毁了美丽,它也使美丽更加动人。

获奖记录:

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1973年全苏电影节大奖

1975年列宁奖金

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北非谍影,美,1942)8.6

评论:

《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该片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影史百大爱情电影之首。影片以1941年尚未落入德军之手的卡萨布兰卡城为舞台,讲述了乱世背景下一段身不由己、感人至深的三角爱情故事,并在爱情主题中很好地融入了战争、正义、自由、忠诚、友谊等元素。

在世界电影的历史上,《卡萨布兰卡》也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名字,爱情本身是美丽的,如果对爱情的讲述也达到近乎完美的境地,那么被讲述的爱情就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卡萨布兰卡》无疑具有这种魅力。《卡萨布兰卡》的故事结束在男女主人公的分离之中,英格丽·褒曼忧伤而迷离的眼神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表情,其中蕴涵的深沉的爱、无尽的思念与眷恋,打动了全世界不同时期、不同种族的男人和女人们。

获奖记录:

1944年第16届奥斯卡奖

获奖:

最佳影片:《卡萨布兰卡》

最佳导演:迈克尔·柯蒂斯

最佳剧本:朱留斯·J·艾普斯坦

《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美,1940)8.8

评价:

《魂断蓝桥》被誉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爱情影片之一,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作为一部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爱情故事片,它之所以让人屏息凝神,不只是因为硝烟中的爱情使人沉醉,美丽中的缺憾使人扼腕,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驰神往。影片的内容传奇,文艺气息浓厚,具有极高的催泪效果。而片中根据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改编的主题音乐也被称为电影歌曲的典范,并且广为流传。

影片从始至终紧扣爱情主题,罗依和玛拉相爱,爱得炽烈奔放,爱得无我忘我。影片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爱、相分、相聚和永别,把炽烈的爱情、恼人的离情、难以启齿的隐情和无限惋惜的伤情共冶一炉,因为战争原因而堕入红尘的玛拉经过了费雯丽的演绎,其善良、美丽、柔弱、无辜表露无疑。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没有理由不去怜爱的女孩子,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她在滑铁卢桥上平静地走向死亡时面容上所闪现出的凄美让观众为之心痛。

获奖记录:

1941年第13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

最佳摄影:Joseph Ruttenberg

最佳配乐:Herbert Stothart

~~地狱里的光~~

《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美,1993)9.4

评论:

《辛德勒的名单》采用了老旧的黑白电影手法,却呈现了最为斑斓辉煌的人性,电影的胜利不仅在于剧情,镜头,演员,更在于这本自真实的故事,这个关乎辛德勒先生挽救犹太人标杆性的故事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执导,共同营造了这部电影史上瑰宝级的电影。“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这既是电影最美的光。

《辛德勒的名单》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就是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辛德勒每一次对她的注视,都更坚定了信念。她象征着无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着战胜邪恶的勇气与力量,也是影片中唯一的色彩。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充满人性之光的伟大的电影。

获奖记录:

1994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

最佳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最佳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最佳编剧:史蒂文泽里安

最佳摄影:贾努兹·卡明斯基

最佳艺术指导:Allan Starski

Ewa Braun

《美丽人生》(La Vita è bella,意,1997)9.4

评论:

《美丽人生》 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圭多一家在纳粹集中营中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圭多对美丽人生的憧憬和在残酷环境中特有的乐观。这部电影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它是一幕黑色的喜剧,它以一种超越常规的新鲜的角度,通过另一个侧面来面对二战这段历史。罗贝托·贝尼尼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在二战中所有受伤的人们注射了一针止痛剂。

《美丽人生》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圭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罗贝托·贝尼尼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但绝对不是为了媚俗大众而故意削弱电影的思想性。其实恰恰相反,贝尼尼这么处理就是为了不媚俗,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贝尼尼只是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所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们,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就算在集中营里,圭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罗贝托·贝尼尼以独特的诙谐与夸张将处于纳粹暴行下的一个对未来生活充满乐观与憧憬的普通人演得惟妙惟肖。片中父亲和孩子的对话是一场游戏,父亲为维护孩子的人性煞费苦心。最后孩子不仅得到母亲,还得到父亲所说的大奖品坦克,代价是父亲的生命。这个非常残酷的谎言表现了人性之美,罗贝托·贝尼尼也把父亲这个角色刻画的相当成功。

获奖记录:

1999年第71届奥斯卡奖

获奖:

最佳男主角:罗伯托·贝尼尼

最佳配乐:尼古拉·皮奥瓦尼

最佳外语片:《美丽人生》

第5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

评审团大奖:罗伯托·贝尼尼

《朗读者》(The Reader《生死朗读》,美,2008)8.4

评论:

这部影片就是那个年代对于德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每个人心中都藏了无数的秘密、无数的看法,而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与德国人保守的性格又使得他们无处宣泄,因此我们看到迈克最终选择了去倾诉,在汉娜的墓前向自己的女儿去倾诉,因为经历过大喜大悲的他已经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这或许是人性的一个悖论,总是在一切都结束之后才明白去感悟,而在之前却茫然不知所措。

获奖记录:

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

2009年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剧情类电影最佳女配角:凯特·温斯莱特

2009年  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欧洲闪亮之星奖:大卫·克劳斯

2009年5月18日  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萧邦奖最佳新演员奖:大卫·克劳斯

~~铁蹄下的儿童~~

《偷书贼》(The Book Thief,美|德,2013)7.8

评论:

影片的奇特之处在于,叙事者是死神。从死神的视角望去,上个世纪中叶的人类愚蠢、残忍、不可理喻。影片结尾,女孩的养父母没有躲过死神之吻,在盟军的轰炸中双双殒身。这一幕死亡场景,最令人震撼和难忘。它突如其来、残酷蛮横,但并不令人恐怖,留给人的只是深深的忧伤。

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二战”片,那里也有穷凶极恶的纳粹,也有抓捕犹太人的恶行,也有空袭,也有死亡,就像所有“二战”题材的电影一样。但《偷书贼》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它把战争和书连在一起,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喜欢书并且偷书的“偷书贼”莉赛尔的故事,这个故事散发着温暖,散发着能量,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获奖记录:

提名: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配乐:约翰·威廉姆斯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英,2008)8.8

评论: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讲述二战中德国集中营中的情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些杀戮和令人难以直视的鲜血,在孩子的眼中被折射的是如此光陆怪离和有趣,但越是现实的残酷就越是让人心血尤滴。

获奖记录:

2008年英国独立电影奖

最佳女演员:维拉·法米加

最佳导演:马克·赫曼

《太阳帝国》(Empire ofthe Sun,美|英|日|西|中,1987)7.9

评论:

《太阳帝国》带给观众的视觉体验和英勇的冒险精神让人难以忘怀。该片拥有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前卫而聪明的剧本,斯皮尔伯格根据巴拉德先生非凡的战争体验拍出了一部非凡的电影。克里斯汀·贝尔的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导演斯皮尔伯格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了这场战争,在影片中他并没有大量地去渲染战争,但战争这台恶魔机器对整个人类的影响却深深地铭刻在剧中人物的灵魂里,印在了每位观众的心中。

获奖记录:

198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音响:Louis L.Edemann

Charles L. Campbell

Tony Dawe

最佳配乐:约翰·威廉姆斯

最佳摄影:艾伦·达维奥

最佳音响:RobertKnudson

~~血雨中的人性~~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PrivateRyan,美,1998)8.8

评论: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表现非常逼真,几乎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场血腥景象,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美国电影协会将其定为“极度渲染战争的暴力片”。不过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被影迷、军事迷、发烧友奉为宝典,无人可出其右。

影片给观众一种强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节和所要表现的荡气回肠的情感外,还有一点就是视觉的冲击。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观众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血流成河的镜头,让人触目惊心,那感觉中还带有一种惶恐。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

影片是这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留给观众的是无限的深思。

获奖记录:

1999年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最佳摄影:贾努兹·卡明斯基

最佳音响:嘉里·瑞德斯托姆

最佳电影剪辑:迈克尔·卡恩

最佳音效剪辑:嘉里·瑞德斯托姆

《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美,1996)8.4

评论:

影片以时空交错和爱情主题交叉的蒙太奇方式展开对故事的叙述,爱情与战争,回忆与现实,错落有致,条理分明,并不琐碎。整部影片在过去的世界与现实的时间里来回穿梭,彼此衔接非常自然。现实与回忆有机地融合成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既气势磅礴又细腻动人。个人的命运和遭遇放在推至远景的历史框架中,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人类最内在的情感,喷发出强烈的爱恨交织的情感洪流。片中的动人之处正是对人类心灵和细微感情的描述,其间充满了人性美的瞬间。

影片重要价值在于它对人性道德冲突的深思,这种冲突不单单是爱与道德的冲突,而是人与观念——即民族主义,主流道德标准,政治思想等等意识形态的冲突。影片在这一点上是立场分明的,即它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在人性面前,在爱面前,突显一切地图上的疆界都为渺小。

获奖记录:

1997年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奖

最佳女配角:朱丽叶·比诺什

最佳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最佳摄影:约翰·希尔

最佳艺术指导:斯图尔特·克莱格

最佳服装设计:安·罗斯

最佳音响:沃尔特·默奇

最佳电影剪辑:沃尔特·默奇

最佳配乐(剧情类):盖布瑞·雅德

《钢琴师》(ThePianist,法|德|波兰,2002年)9.0

评论:

《钢琴师》的人物众多,在战争中表现出各种行为,深刻表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

影片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钢琴家》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了两个半小时,全是悲剧,没有喜剧。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甚至直到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

获奖记录:

2003第75届奥斯卡奖

最佳导演奖:罗曼·波兰斯基

最佳男主角奖:阿德里安·布洛迪

最佳改编剧本奖:罗纳德·哈伍德

(微信发送“94”即可获取本文推荐影片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