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农村到城市,我们究竟要走多久?

来源:二三娱乐
文|小鹿

最近又在回读费孝通先生的书,费老是我最敬仰的社会学家,也是最了解中国的人之一,即使几十年过去,他所描述的那个中国农村,依旧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

就是那个并不那么美好的中国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灵魂的根。

此为过年时候写的旧文,今日发出有删改。

今年春节,上海妹子到江西过年怒而分手出走事件,最终被证实是假新闻而尘埃落定。然而大家热烈围观讨论的态势,却还是在网络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我作为一个经历过农村、城镇、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的人,也或多或少能体会到其中的差异,能感受到很多人被悬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无处安置的落差。

这20多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增长的速度来说,一边是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供电供水,用上了便捷的家电,盖起了心楼房;另一边是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高楼林立,街道车水马龙,20多年前4000一平米的房子,如今狂涨了20倍,购买者依旧趋之若鹜。

农村和城市最大的差异其实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穷。

在这里提到的穷,不单指没钱,而指的是:社会资源匮乏的总和。

这个里的社会资源,不单单涵盖了物质资源的匮乏:货币流通,物质资源供给少,物流运输速度慢等等,还包涵了精神资源的匮乏:以人情社会为主,人际交际狭窄,艺术性的精神追求少,生活信仰的缺失或摇摆等等。在城市和农村的对比中,乃至城市中的穷人和稍微富裕的人相比,这种“穷“的思想,往往能体现在生活中方方面面。​

在社会的发展中,物质和精神的发展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往往都是先以物质的丰盛才能带动起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国广大的农村也是从最近的50年才逐渐吃饱穿暖,让大部分人过上不用担心饿肚子的生活,许多的老一辈,尤其是农村老人对困难记忆犹新,导致了对孩子的教育上都是以节俭教育为主,一味节衣缩食减少开支,而无法告诉他们节流不如开源,资源整合与分工协作,时间成本与物质成本的基本关系,导致了农村孩子在思维与眼界上会有比较大的局限性。​

当一个人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变化的节点上,旧的经验告诉他应该稳健投资,而巨大的外界变化和源源不断的思想观念还是会影响到他,是他对自身观念产生怀疑,进而产生矛盾和痛苦。试想一下,为什么那么多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为什么能在这个时代成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门话题,就是因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人流流动量如此之大,足以让整个社会都能感受到这种融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当这些人,这些千千万万的“江西男(女)“来到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超越自己教育和认知的地方,并且要在茫茫人海寻找到精神的伴侣,门不当户不对,两个人的内心都要承受巨大的价值观上的冲击,是一个多么艰巨的选择。

同时,一些寒门学子,尤其是他们当中收到比较高等教育的人,如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受到的冲击是远远大于他们的同辈的。当他们交际圈从血亲中脱离出来,并且接触到更多中产阶级的时候,如何摆正心态则是第一个需要学习的功课。而更多从农村走上仕途的官员,却因为难以化解这些三观的冲击,而走上了贪污腐败的不归路。想起很多年前流传的一篇网络红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写的就是这个心态。而时光过去几年,这种观念上的矛盾也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

年轻人的观念受到冲击,而乡镇的中老年人,他们精神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在物质条件的提高后,开始试图追求精神上的信仰。佛教、道教这些本土宗教相对于改革开放前更多地苏醒过来,而泊来品的基督教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信徒,而是一些披着基督教外衣的邪教,正在悄然入侵着三四线城镇的中老年人。

这两年,二外公闲着没事喂山羊的时候,手机里会放着圣经。我仔细听过好一会,是发音清晰而且标准翻译的壮语版,还有根据情境不时变换背景音乐,我猜这不是一个人心血来潮制作出来的。

随着物质条件的渐渐丰盈,思想上的转变,估计还需要一个更加漫长的时光进行转换,而在这洪流中的年轻人,还需要更多时间来看清楚前路,安置自己的矛盾、冲突和不安全感。

生活还在继续,记得看过很多轻熟女鸡汤,里面经常加入的一味调料叫:你不过好自己的生活何谈去爱另一个人?而放在这里,说的倒是没错。​​​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