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考与练习3:《理发》by 林·拉德纳

来源:二三娱乐
请仔细阅读林·拉德纳的《理发》,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林拉德纳.jpg
1、该小说采取第一人称叙述情境的目击者类型(「我」讲述「我看见他们的事」),但文中的「我」真地将自己知道的全部情况都讲述出来了吗?他保留未讲的事情有哪些?作为讲述者,他的意图是什么?他对自己讲的故事的态度如何?如果采用上帝全知视角或者其他人的视角(如傻瓜保尔或者茱莉)切入,该小说会出现什么变化?

“我”并没有讲出全部实情,但这也不是简单的撒谎和隐瞒,而是“我”的三观塑造了“我”的认知,让“我”只能这么看这么理解这些事。

他未讲的是实际上小镇上所有人都对吉姆不堪其扰,但都敢怒不敢言,反而由于害怕惹事,非要让自己认为吉姆是个喜欢搞笑的机灵鬼。

他的意图就是让自己能够认知协调,让自己不会为了自己的懦弱而羞愧,让自己永远是一个和大众一样、不招惹麻烦的庸人。

如果采用全知视角,可能读者很快就发现吉姆的真实为人,故事会比较平淡,而采用这个不可靠的讲述者角度,读者就需要积极动脑、运用独立的判断力去揭开真相。

请尝试以不同的叙述视角重新写开头(200-300 字)。

吉姆是一个搞笑的天才,这是大家公认的。他常常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新奇点子,为镇上的生活平添乐趣。

比如吉姆会假装成女人的声音,打电话给理发师,说自己的丈夫去世了,需要最后刮一刮脸。结果理发师当真连夜雇了辆马车赶往约定的地方,最后却看见那位“不幸的人”正好端端站在他面前。

还有一次,吉姆被自己的老婆烦透了,便想出一条妙计。他将老婆和孩子带到马戏团,然后打着去买票的幌子,一溜烟跑了,自己一个人去酒馆喝了个饱。于是,他的老婆孩子只能在马戏团门口干等了大半天,哪儿也去不了。因为他老婆身无分文。

本来他为自己的作品很是得意,没想到那位新来的年轻医生却插了一脚——不仅请他的老婆孩子看了马戏,还送他们回了家。这么一来,吉姆和医生就结下了梁子。

2、小说从什么地方开始又在什么地方结束的?这种安排有什么深意?标题与主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说从理发匠的自我介绍开始,又以理发匠对客人的询问结束。这个开头和结尾让人觉得这个理发匠是个体贴、亲切、健谈的人。会令人不自觉对他产生好感和认同。但这番看似波澜不惊的闲谈,却隐藏着扑所迷离的真相。读者需要细品,才能发现这个讲述者的三观有问题。

生活中也常常如此,你总会不自觉去信任一个你认为亲切有好感的人。

我对标题目前还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只觉得这里有一种对比:理发本是十分寻常的事,闲谈内容也感觉只是普通的八卦,但其实里面却暗藏了一桩蓄意谋杀。这种表面的平静和暗潮的汹涌形成了巨大的张力。

3、这篇小说出现了哪些人物?请勾勒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图;你从中是否学会,当创作众多人物时,如何使看似最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也有自己的独特性?

这篇小说以吉姆为主线引出了各个被他捉弄的人物,然后以其中一桩恶作剧引出了帮助者斯太尔医生,再引出了与医生走得较近的保尔,和保尔信任的朱莉。保尔和朱莉也是吉姆的受害者。

也许是给所有人物一个共同的刺激(吉姆的恶作剧),让他们在同样的刺激下呈现不同的反应,从而表现出他们的性格差异。

4、请把小说中重要角色(吉姆、医生、保尔、茱莉)的第一次出场方式单独挑出来细细思考,看看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他们的出场都是通过吉姆串联出来的,我觉得如果小说人物众多,就要有一个线索人物(或事件?),引出其他人物。

5、小说作者如何将自己的道德观念融入到故事当中的?这其中渗透的价值观是什么?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或借鉴?

作者将道德观念用一种反证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启用了一个自己想要批判的人物作为讲述者,把所有的观念都分解到他讲述的各处细节中。

上次《圣灵的殿》给我的启发是把观念形象化,这次《理发》给我的启发是把观念分解、反衬出来。两者的共同处都是要制造反差和张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