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2020年4月4日,全国哀悼日,这个灰色的日子,是为了人们可以在冷静中积蓄力量,鼓满信心,去编织更多精彩的梦想,让我们以后的每一个春天都可以百花盛开,色彩斑斓。
这是一个特别的清明。
对于我而言,这也是家乡变故乡,父母都已远去的第一个清明,与平时更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无法拜祭的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这个节日是后人用来怀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数孝子贤孙都会施行祭拜仪式。
这个仪式包括清扫墓地、培新土、放鞭炮、点香、点蜡烛、烧纸、上祭品。
香好比电波信号,香一点燃祖先就收到了,知道他的子孙来祭祀了。
点蜡烛,蜡烛代表灯,照亮子孙的光明大道,不至于让子孙后代走偏道。
烧纸,黄裱纸,宜少不宜多。烧纸不要过于急,急不好,要四张四张烧,切记不要用棍乱挑,容易破碎。动作一定要缓慢,端庄,如理如法,因为你是在续香火,务必要焚烧干净。
祭品要有水果、糕点和酒。水果代表结果,先人可以管我们三至五代,带五种水果即可。糕点,代表五谷,糕点可视具体情形而定。酒是五谷的精华,祭天,祭地,祭祖都要用酒,所以要向祖先奠酒,倒三下即可。
后期也有用鲜花的,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清明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白色菊花尤其对景。
拜祭仪式目的都是寄托对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纪念和缅怀之情。
母亲去世十八个年头了,每年拜祭都是由雪花嫂子打理好各种拜祭物品,定下时间我们就跟着去。嫂子是很细心的人,每次都尽量带客家酿酒,她说母亲酒量不好,平时都不喝酒的,唯有客家酿酒喝一点。如果没有客家酿酒就泡一壶淡茶代替酒。
广东人拜祭的物品会丰富很多,特别喜欢用烧乳猪,后来大概是受各种攀比心理的影响,烧乳猪越来越大,最后都变成直接是烧大猪了。
嫂子有时候也会准备烧乳猪,有时候是烧鹅,有没有要以她能否预定到为准。有一次刚祭拜完,我们在现场就挑了几块烧猪皮嚼了起来,香脆美味。我当时想,母亲生前并不爱吃这类烧烤食品,不过有时候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时,她会一边说不要吃这些烧烤食品,容易上火,一边又很满足的看着我们笑闹。
母亲是很爱笑的女人,笑起来时眼眉弯弯的,特别好看。
每年拜祭母亲,我们兄妹三肯定会到的。第一年父亲也去了,但第二年他就说不舒服不去了。当时我们背后也议论了一番,对父亲是有意见的,但是没有谁会当面去说他。从第三年开始每次我们会提前把拜祭母亲的日期告诉父亲,他不说去也不说不去,但是我们似乎都很默契的每次都不再安排人接他。
对于父亲母亲的关系,我无法去评论。见证过他们的相亲相爱,在苦难日子里的相互陪伴辅助,也见证过他们的相争相杀。只能说两个内心强大,独立的灵魂相处的方式必然是这样的,互相尊重又互相独立。
母亲离去的十八年里,2017年我没有去拜祭。那一年刚刚做完一个大手术,状态不好,亲朋好友都说我全年不宜做许多事,包括清明拜祭。
这让我内心纠结了许久,甚至特意在那一周休年假跑去湖南贵州旅游,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会常常梦见母亲,梦里每次和她解释,她总微笑。
后来,和父亲聊过几次母亲,开始时父亲会说一些母亲对他不公平对待的怨言,他感觉到委屈。随着时间流逝,后来父亲每次提起母亲,都会说母亲是个很能干的人,很能吃苦,有苦也不说的人。
至于三个孩子,我儿子,外甥和侄女,儿子对外婆有一点点印象,外甥和侄女那时才一两岁对外婆奶奶是一点印象都没有的。每年拜祭只要能去都会去的,对于年轻人而言,可能就是走个过场。
在城里拜祭仪式要简单多了,没有清扫墓地培新土的环节,也没有燃鞭炮,更没有按辈分排队烧香拜祭的场面,没有经历过这些的年轻人,以后可能会对清明这个节日越来越淡薄了,更不会在意那些仪式了。
去年年底,病了一年的父亲终究未能熬过来。父亲去世后,我们去买了一块墓地,准备今年清明前把父亲母亲合葬一起。不过一开年所有的计划都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事情都要往后推迟了。
全国哀悼日,不管是抗疫英烈、救火英雄,还是疫情逝者,撇开那些光环,他们就是父母,是挚爱,是亲朋,是平凡的人,牵扯都是一个家,是一个家的痛。
在大灾大难面前,总有这样一批逆行者,迎难而上,用平凡的生命做不平凡的事,他们聚集能量在这个凛寒的冬天奋力的把大家送到温暖舒适色彩丰富春天。
我一直想用最轻松的文字写写清明,因为从前我总认为人来人走,都是自然规律,人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遵循规律淡然接受便好。可是,有那么一批人为了让我们走得很顺畅更远,他们不得不停下来,为我们清除障碍,开辟道路。他们永远地留在了他们的岗位上。
其实,没有痕迹的凝重才是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