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Book bless you

来源:二三娱乐

日本,最近一直在读关于它的书,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这里主要说它的书和有关书的事。

日本国土面积不到38万平方公里,比四川省还要稍微小一点。但是,如果我们观察日本的出版与图书市场,不难发现:日本人读书在全世界看来都是高水平的。很多初到日本的人都会被这个国家浓厚的阅读氛围所震慑到。地铁上或坐或站的乘客,都在手持一本书静静阅读。但这个也和日本的图书馆体系密不可分。

日本的图书馆数量极多,层级交织,分工明细又各有偏重。美术馆,图书馆诸如此类的公共服务场所,已然成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

日本的图书馆、美术馆早在运行着一种全新的模式。这些地方拥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亲民性,让每个人平等的享有那些人类历史上不朽的作品,例如一些流浪人士,他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怡然自得的读书,消遣,不会受到打扰和侧目。在对其他特殊群体的服务上,日本图书馆也异常的细致。一些图书馆为盲人免费配送图书,招募家庭主妇为盲人提供面对面读书的服务,还特别雇佣残障人士,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他们不再是很多很多年前人们眼中有钱人,贵族去的地方了。他们都已是公民社会的一部分,“类社会”职能的企业美术馆、图书馆在日本当下社会更多的扮演的是一种公民社会审美教育者的角色。

而中国,就北京而言,这样的艺术家式的企业还是少的,他们或多或少旁边都站着政府。但是,政府免不了官僚。他们都在追逐效率的路上,而这样的艺术还只是他们路上的筹码。保利集团的企业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仅仅是作为企业名片一样的存在着。在方圆不大的展厅里,多是以佛家菩萨塑像为主的展品,在浅黄的展灯之下悲悯天人。那几个闻名海外的圆明园兽首,据工作人员说还在世界各地巡展。

前段时间是日本地震一周年,记得当时媒体的评论,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如此镇定,没有悲伤,没有中国式的哭腔。又拿来和中国汶川地震做了一些比较,不过我还是喜欢中国的那些带着哭腔做报道的记者们的,至少他们是有人情味的,没有被记者主播这个职业所异化掉。这里要说的是,日本地震中岩手县陆前高田等地的临时灾民安置房里,出现了“移动图书馆”,这应该不是为了粉饰现实的新闻,读书确是可以让人在灾难面前更勇敢坦然的。

文库本

说到了日本的书,就不能不提文库本。一般认为日本现代袖珍读物——文库本的前身是1927年的岩波文库,这一书籍形式脱胎于德国的莱克兰文库蓝本。秉承着“将永恒不朽的经典从少数人的书斋中解放出来,让这些作品遍布大街小巷,与民众为伍”的理念,文库本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廉价小巧便携的古典名著,引发读者浓厚兴趣。

在日本的很多站台小卖店内都摆放着三五百页的文库本,行色匆匆的人们会不假思索的捎上一本喜欢的,以打发旅途中的时光,你可以随手塞进口袋里,毫无累赘。如果喜欢,摆在书柜里不会占用很大的地方。

文库本低价却不低俗,反而更加追求书籍的品质。在对一些外来引进的经典的翻译上,译文流畅,通俗易懂的,除了一些专有名词的加释外,更无空泛议论和晦涩阐释,深入浅出,精炼有趣。文库本以小化大,以一种“微”的眼光意识,做一个书之大国。

好看的书

有个设计奖唤作“世界最美的书”中国有“中国最美的书”。

日本人有很强的质量意识,他们注重生活美学,什么茶道、花道之类的,虽然这些很多是在唐朝时从中国学去的,但他们小心翼翼的享用着。以小见大,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对书籍设计的审美取向,每个环节都不敢疏忽,从文字到图片精度,从材质到装帧都极具用心,阅读时相信是一种宁静的踏实感。

移动阅读的出现,kindle、nook等阅读器的出现,人们都在预言着纸媒的死期。觉得读书应该是一种手感运动。新媒体和新型阅读形式的出现,一层薄薄的屏幕阻断了这样的“手感交流”。在那些形式未出之前,书均以纸为载体。纸向自然的“手感”传递着视、触、嗅、味的阅读体验,更甚者是一种心神的交流。虽然视屏阅读越来越成为人们青睐和获取资讯的方式,技术革命也在努力通过数字虚拟化带来物化般的感受,但是感官和心灵交流上的官能缺失不可弥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