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作家及作品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张洁代表作之一。张洁,女,原籍辽宁抚顺,1937 年出生于北京,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贫苦而孤独的流浪生活。张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她的处女作是《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曾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
《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人们的思维尚停留在新与旧的交界处,因而这篇小说给许多人带来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它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热烈的反响和争论。
小说描写了一位女作家和一名老干部之间凄凉而悲惨,但又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老干部有一个共患难几十年的妻子——一个工人的女儿。他们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已经互为左膀右臂。
关于《爱,是不能忘记的》,作家自己曾说过:“即便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们在感情生活上也是有缺陷的。为什么不承认这个缺陷呢?恩格斯曾经说过:“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有多少呢?而权衡利害的婚姻却随处可见。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书中,恩格斯断言,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婚姻中一切经济考虑消除后,建立在真正的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正是最牢靠的婚姻。我的这篇小说,就是想用文艺形式表达出我读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体会。”
2、本书的写作特点
小说开头让人耳目一新,作家以第一人称半认真半调侃的口吻,说自己已经三十岁了,虽然目前有一个相当完美的追求者,可就是没有爱的感觉。于是作家在考虑自己到底该不该嫁,是要嫁给虚无缥缈却令人神往的爱情,还是随波逐流,要嫁给实实在在的外在和物质,由此引出自己刚刚去世的母亲及其隐藏很深的凄苦的感情。
作家用了大量的篇幅,以回忆的手法来描写母亲钟雨的经历与心情,用事实来说明二十世纪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用母亲的观念和理想,来叙述这种爱情观和婚姻观先进、现代,还是落后、陈腐。作者最终目的是批判将爱情和婚姻分离,把婚姻当作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交换、买卖的庸俗观念,提倡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的结合。
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让母亲的形象立体呈现出来。比如说家里有两套一模一样的契科夫全集,母亲如何宝贝地珍藏着,走到哪里都要带上一本,没事时还盯着它们看,甚至不许别人碰一下,一直到她离世的那一天,和她一起火葬。还有母亲和那个老干部为数不多的见面,母亲的手突然冰凉,表情有些不知所措,唯一的一次散步走得那么急促等等。从这些细节描写里可以看出,母亲在感情上的欲罢不能的矛盾纠结的心理。
至于那位老干部,有着太多冠冕堂皇的称谓,但对于母亲来说,未免过于冷酷无情。即使他在动荡的革命时代出生入死,即使他思维活跃有魅力有修养,但他的爱情观却令人大跌眼镜。
他看到因爱情而结合的婚姻也会生出无限烦恼,竟然会无比庆幸自己的选择:既收获了稳定的家庭生活,又维护了革命道义。然而在遇到母亲之后,他却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爱,种种表现说明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他维护了自己的形象,却置母亲的痛苦于不顾,未免太自私了。
3、爱情是婚姻的基石
每次看这篇小说都会流泪,为母亲凄惨的爱情,这次为了写书评又重读一遍,还是喉咙哽咽着才能读完。其中感人至深的是母亲孤苦无依的感情,她把这浓浓的相思之苦,投入到契科夫全集的凝望里,窗后柏油小路的踯躅中,写满爱意的笔记本里,与爱人隔空对话的痴情中,那颗焦灼痛苦的心在爱而不能里煎熬挣扎。
母亲因年轻时的贪慕虚荣,嫁给了一个纨绔子弟,短暂的婚姻无疾而终。这一次母亲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可还是不能如愿以偿。可以说,母亲的两次情感都很失败,如果说第一次失败是因为年轻,那么第二次的无望等待的爱情则是那个年代的产物。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对比精神上的富有,是现实生活的冷酷和贫瘠。母亲偏执地依赖于幻想来享受所谓的爱情,并不可取。精神需求固然重要,或者说那种撕心裂肺般的爱情无人能懂,但对于柔弱的女性来说,无异于致命的伤害。
女性本应是这个世界上最亮丽的风景,或娇羞妩媚,或文静温婉,或鬼精伶俐,或率真纯良,这所有的前提应该是开心快乐。沉迷于无望的爱情中难以自拔,怎么说也不是明智之举。
在那个年代,没有爱情的婚姻比比皆是,为了老人孩子,为了权利地位,为了物质外在,唯独不是为了爱情。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婚姻生活中容忍,等待,将就,因为大家都一样的想法,每个家庭都是一样的过法。所以作家母亲无望的爱情,在当时已经是不可饶恕的罪孽,所以只能在痛苦的相思中煎熬。
作家继承了母亲的贼风入耳,以女性敏锐而细腻的心理,在自己即将进入婚姻之际,对婚姻和爱情提出了质疑,并坚定地认为:爱情和婚姻不再应该分割开来,爱情是婚姻的基石,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也正好印证了恩格斯的理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时光流逝近到今天,人们对于婚姻的选择,却没有让人欣慰的进展。尤其是年轻人,个性超强,吃不了一点儿苦,也受不了一丝委屈。自己相识的还好,多少有一点儿感情基础,其他条件顾忌的也会少些。
如果是有人介绍认识的,首先考虑的依旧是家庭工作车子房子,自身条件好的美其名曰要门当户对,条件差些的则希望可以少奋斗十年。相互之间攀比的也无非是钱权物,有谁去问两个人是否相爱!
书中的我当时是一个大龄剩女,却能顶住各方压力,努力寻求爱情的真谛,这就是作家超乎常人的思维。即使是现在,好多婚姻的促成都是因为年龄到了,该结婚了!能坚持自己内心的少之又少。
古老中国的传统陋习如此顽固不化,也或者是现在年轻人的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思想作怪,我敢说,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几个是为了爱情而选择了婚姻呢?在这一点上,我们还不如四十年前的作家的思想先进,实在是惭愧!
让我们听听作家在书末的疾呼:让我们耐心地等待那个呼唤我们的人!这是心灵的呼唤和渴求,爱真的是不能忘记的!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还有这本书,和这本书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