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一直在读麦家的小说《暗算》,原谅我看的这么晚,我这人看书有个毛病,特别不喜欢跟风,凡是市面上热炒的图书,我大都会选择有意无意的拒绝,我不知道这个毛病是好还是不好,后来仔细想想,这个病落下的根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喜欢跟风阅读热炒图书,结果有次被真正的恶心到了,从那以后我明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热捧的东西,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东西。
基于上述这个臭毛病,所以我到现在才开始读麦家的《暗算》,但只读了几页,我就陷进去了。
好久没有读到这种让人怅然若失的小说了,上一次还是阅读余华《活着》和钟求是《两个人的电影》的时候,要知道,在现在这个碎片化阅读娱乐止死的网络时代,没有什么是不能拿来消费和娱乐的,现在很大一部分网文和传统文学作者,越来越趋向于用轻佻的语言进行叙述,以貌似犀利幽默和媚俗的文字来取悦读者。
正因为此,能体味到这种怅然若失让人想哭的感觉才会变得稀缺珍贵,通过阅读,和作者达成精神上的呼应,这种秘而不宣的感觉让人迷醉,文字让彼此坚信不曾孤独,作家的文字是一句话,它所要做的是找到另一句懂他的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过文字找到作者留下的面包屑,但是只要有一个人找到,这条秘密的通道便有了永远的生命。
麦家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感情浓郁饱满,在不经意的文字比喻里,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触动,我在书里读到很多触动我的句子,这些句子曾经以某种形式藏在我心里,当我阅读时,我会发出,我靠!这话曾经我也在某个夏天傍晚遛街时想到过,如此共鸣轰轰不一而足。
很多反对《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说,这本书更倾向于故事性而非文学性,《暗算》这本书,故事性可能的确多于文学性,可是谁又能说,文学作品不能这样写呢?
整本书里,不知道为什么,我最喜欢的不是很多人喜欢的瞎子阿炳,而是不完美天使黄依依,放在现实生活,我会喜欢上黄依依,因为我坚持认为,她其实是最孤独的人。她的性格在书里最为丰满,比阿炳丰满,如果再倒退二十年,我会喜欢瞎子阿炳,但是,现在,我喜欢的是黄依依。麦家在书里没有以高大全的形式构建主角,相反,书中人物缺点和优点一样凸出,但正因为此,他们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真实,像是我和我身边的人。
然而《暗算》真正吸引我的不是人物和故事,而是那暗藏在河底的某种压抑和孤绝。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些人如果没有这本书,也许他们就不曾存在过,他们整个生命如同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了某个理想某个团体为了我们死去,他们活了一辈子,但其实是一段空白,连个标点符号都算不上,而他们要承受这种空白,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根本就没存在过这个世界。
一个人不孤独,一个人找不到另一个人才会孤独,读者通过文字,是在寻找作者,也是在寻找文字里的人。好的故事总是让人怅然若失,而正是这种怅然若失,让人感觉生命鲜美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