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读完《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村上春树的书,加上最新出版的这本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下称“小说家”),我只看过两本。另一本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下称“跑步”)。
村上春树那么多响当当的作品,诸如《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1Q84》,我是都没有看过的。朋友推荐过,但终究也没有看,向给我推荐书的朋友说声抱歉。看村上春树的书,为什么没有选他叫好又叫座的几本来读呢?
对于这个问题,不如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为什么选择了《小说家》和《跑步》来读呢?”
因为我热爱跑步,所以选了《跑步》来读。又因为我也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写点字,所以选了《小说家》来读。人,就是这么种生物,平等选择的时候,本能优先选和自己有关联的。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小说,名满世界。32岁开始跑步,每天10公里,坚持了三十多年,完成了几十场马拉松。我22岁开始写点闲言碎语,自娱自乐。21岁开始跑步,到目前两年了,完成了九场马拉松。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和他,都属于写字的人、跑步的人。
在《小说家》这本书中,我主要读到了三个问题。
1. 为谁而写;
2. 写些什么;
3. 怎么来写。
一、为谁而写
这个问题是最模糊却最好回答的。
为自己而写。
村上说,“我仅仅是意识到自己会变的心情舒畅而写小说的”。看到这句话,由衷的赞同。小到笔记本上的日记、论坛里的产品评测、手机里半夜的感慨,大到个人年度回顾、短篇小说,几乎都只是把一些存在于心中的意向,运用自觉妥贴得当的语句描述出来,化为文章取悦自己。
二、写些什么
有的作家会告诫初学者,要从最容易的最熟悉的题材开始写。这没什么不对。但是有的人就会觉得,我既不像祖辈一样经历过战争、文革那样的大事件,也没有有些大师悲惨的童年经历。我只是生活在一个安定的小城,在一户普通上班族家庭长大,没有不满和不足,不算格外幸福但也没有特别不幸。好像没有什么可写。
那么,就意味着。
写什么都行。
村上是小说家,进入自己记忆后院的储物间,拎出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东西,通过手中的笔和信马由缰的思绪施展魔法,讲述出一个个故事。
我是跑手,也是工科男,写自己的跑步故事,写新到手的运动产品,写夜里做的梦,写报纸上看到的新闻。
三、怎么来写
这本书主要是分享怎么来写小说。当确定了写些什么的时候,怎么写也几乎诞生了。写小说是要创造人物的,小说中的人物是有立体的生命。村上主张让人物来主导情节。
四、其他想说的
以前会认为,小说家,或者说作家,很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妙笔生花的文采,坐在咖啡厅角落的沙发,噼里啪啦敲击着键盘。看了《小说家》之后才明白,写作也是个体力劳动。持续地,每天五六个小时枯坐在书桌前,孑然一人面对着电脑显示屏,集中精力搭建一个个故事,需要非同寻凡地体力。
我自己也深有体悟。在写一篇运动手表测评的时候,晚上九点坐在电脑面前开始构思,然后敲打字符,期间还要选取并修改配图,完稿后再检查几遍,完全结束时已经凌晨两点多了,腰肩都有点酸了。
所以村上春树在自己开始小说写作的三年后,便开始了不间断的跑步活动来强健自己的体魄,以满足写作对体力和精力的要求。
为自己而写,写自己想写的,取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