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越善恶之处,我与你相遇。
“阅读全世界”读书计划的第二本书籍,我读了来自加拿大作家安.罗瑞.卡特的《牧羊人的孙女》。
朗读打卡.截图这本书于2012年6月由接力出版社出版,江宁翻译。不得不说,翻译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他把这样一本美好的书从现代战争中带出来,呈现在中国这片没有硝烟的土地上,它填补了我们对于现代战争的空白记忆,让我们无需体验战争,也能深感残酷。
阿曼妮是一位巴勒斯坦女孩,她梦想成为像祖父希道那样的牧羊人,于是用自己的行动和坚持得到了祖父的认可,面对家人的反对与嘲讽也不退缩。,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牧羊女。在这位小牧羊女阿曼尼的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最亲爱的祖父离世、牧羊被枪杀、对峙狼群、家人被逮捕、房屋被摧毁、果园被侵占、妈妈被禁止入境、牧羊被大片毒害等一系列绝望事件,在以色列屯垦行动的大背景下,阿曼妮显得如此弱小和低下,她和她的民族面对战争冲突毫无反击之力。
而这本书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正是在于阿曼妮面对厄运的态度,她能抓住深深绝望中的那束光:无论面对多大的困境,阿曼妮始终是一位优秀的牧羊人;尽管在战争面前显得卑微无能,仍然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英语以便帮助两个民族实现沟通、家园被毁后无畏地挑衅推土机司机)守护家园与土地;面对善意的以色列男孩,她没有迁怒与怨恨而选择成为朋友......在战争中,这些微光实在是不值一提,可借由这些,阿曼妮和她的家人都在努力活着,这种柔软而坚硬的力量,远离战争的我们很难想象。
故事的最后,阿曼妮为了救回爸爸,向爸爸的一位以色列牧师寻求帮助,在那位牧师和其他以色列朋友的帮助下,阿曼妮救回了爸爸。千疮百孔的残酷世道,最终徒留这一束微弱的星光,而这一束,就足够面对所有黑暗
在我看来,整本书有着强烈的写实主义色彩,不愧是作者带入了自身经历的感人之作。篇幅与节奏都很好,情感饱满,细节也是丝丝入扣,优点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此外,读出了几个错别字,和为数不多的病句,表示理解。
说实话,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历史博物馆和战争电视剧的神剧情里认知“战争”这两个字。
什么是战争呢?
——像博物馆里记录的那样,很痛苦、很危险、很血腥;或是像战争片里的那样,敌方很强大、很残忍、无恶不作,我方很善良、很坚韧、伤亡惨重但最后都有奇迹。
很痛苦是多痛苦?很血腥是多血腥?很危险是多危险?你问我这些的画,我会告诉你:对不起,我对此没有一点儿概念。
但现在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如何经历战争的。很痛苦的那种痛苦,是作为一个牧羊人在发现羊群喝了投毒的水源时那种无力感;是看着每一只有名字的羊一只一只变成尸体的锥心之痛。很血腥的那种血腥,是一个女儿看着自己的父亲在自己面前被敌人打昏在地被带走的场面;是一个孩子眼睁睁看着家里的房子被推土机夷为平地的碎石堆;是看着自己最忠心的牧羊犬被枪杀的暗红色地面。很危险的那种危险,是一个女孩面对几个猥琐的年轻士兵的不安与恐惧;是推土机的大铲子当头盖下的那一瞬空气中的铁锈味道与擂鼓般的心跳声......这就是牧羊女阿曼妮视角中的巴以矛盾,那么真实,那么揪心。
说得矫情点儿,当我眼底泛起泪光的那一刻,才真正学会虔诚地感恩这个和平年代。讲真,能够活在较为休闲、自由和有选择权的中国成都,已经算是非常幸运了!
后记:
静妞很早以前送的书,尤记得拆开书封的那番美妙滋味,以及一口气读了大半的酣畅感觉。遗憾的是再后来就搁置了,每每想看的时候,总有一些其他看似比较重要的事情来阻止。
“阅读全世界”开启之后,内心变得无比坚定与充实。在喜马拉雅电台朗读打卡的日子里,没什么技巧,喷麦严重,四川口音浓厚,卡顿频频,总之自己是很嫌弃的,每次磕磕绊绊录完,就赶紧上传,生怕一个忍不住去试听,一听就得删。
《牧羊人的孙女》共三十二章,朗读花了13天,一共有1000+次播放,我得感谢那一千多人的勇气。就朗读而言,我的口音明显比读第一本书流畅而清晰了,尽管会有听众很火大地问我:你能不能不要喷麦?!——哈哈,哪怕是收到这样的反应,也是意外之喜。
我相信这项阅读计划将会让我变得更好,几年之后,想看看时光会把我变成什么样子。
叫我小蜗,幸会。
关于小蜗:女汉一枚,尚自由,爱书写。有言: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此文由小蜗原创出品,如需转载,必请告知。 联系小蜗:17628094136(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