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朝一日,你可能会到“上海中心”看病

来源:二三娱乐

最近,我经常光顾这里。也许是职业习惯,在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有种感觉——这里应该成为城市更新中“被更新”的一部分。

这里地处南京西路,上海最闹市的马路之一,高楼林立,人头攒动。

而岳阳医院的一个分部就坐落于此,给全市居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a.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3层的小楼对于土地的利用是低效的,甚至是浪费的。

看看图中A,B,C,D都是高层。青色是医院部分,蓝色为城市绿地。

b.院内塞满了车,可也没能停几辆。而让人休憩、等候的空间几乎没有。

c.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甚至都是预约了才看得上。

d.诊室内人满为患,床位严重不足。显然是因为没有扩容的可能性了。

突然有个奇特的想法,涌上心头 :

为什么医院不能开在CBD的高档写字楼里?

首先了解医院的特性

功能复杂

综合性医院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诊疗部)、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设施等七大系统构成。如何处理和衔接这7大系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流线复杂

不仅要处理好医院与城市各界面的关系,更要理顺内部的各流线关系,避免交叉,相互干扰。

人流可以分为医生和患者。

车流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

物流可以分为洁净和污物。

工艺复杂

大型医院都有中央手术室:由手术室、护士站、转床、洽谈室、准备室、恢复室、预麻醉室、刷手间、洁净走廊、更衣室、无菌敷料、器械、一次性物品室 和技密仪器存放等空间组成。

手术流程对于空间的要求特殊,也增加了医院设计的难度。

人流量大

大型公立医院,不管是挂号,交费都会大排长龙,所以预留空间永远是不够的。而“摊大饼式”的布局注定了扩容的困境 。

生离死别

对于死亡,大多数人都是有禁忌的,太平间对于每个人都不是好的体验。

上面的这些理由,随便拿出一条,都会觉得医院不适合开在高档写字楼里。

再了解高档写字楼的特性

哈利法塔:号称创造全球最高的复合性“垂直城市”。

涵盖的业态: 酒店、公寓、办公、艺术中心,购物中心等其他配套设施。

上海中心的业态也类似。

昭示性

高档写字楼同样需要“高档”的公司入驻,这样可以相互起到“广告效应”,彰显实力。

租金高

高档写字楼当然租金贵,也就是坪效高。对于入驻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写字楼的特性来看,医院作为社会配套资源的一部分,显然也不是太适应。

既不需要大张旗鼓的打广告,更没有金融类企业的承租能力 。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

随着国家战略的提出,大健康产业的概念开始甚嚣尘上,继而又出现了泛医疗化的概念。

什么是大健康产业?

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

而与医疗相关的一些新兴业态可能都可以划入“泛医疗化”的范畴。

月子中心

养生会所

整容整形

这些新业态的行业利润非常可观,完全可以承受高租金 。又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营造高贵的形象,确实非常适合高档的写字楼。

而写字楼里海量年轻化的人流也同时可以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试想下,午休的时候去拔个火罐,美美睡一觉,下午神清气爽的。也许是以后年轻白领的另一个时髦消费。

虽然综合性医院不适合,但一些专科医院确是合适的。

心理医生

牙科医生

针对消费群体偏年轻化的科室,或者医疗研究机构之类的,可能还有一些合适的吧。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到上海中心37楼看博物馆展览了。

那为什么不能顺带看个“牙”,或者针个灸呢?

差点忘了

那个医院旧址完全可以将其和右侧的绿地合为一体,营造出市中心更大的“绿肺”。

而原来的老建筑可以通过改造的方式保留下来。作为市民休憩,城市文化展示的陈列建筑,将更加有历史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