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这则消息一出,马上刷爆朋友圈,主流媒体随后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就该则新闻有两点可以分析。
1.为什么杨绛先生去世12小时后媒体才报道。
该事件首先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据腾讯文化报道,“发改委周南”在上午9时25分就发出了该消息。之后澎湃新闻在中午13时32分发文《杨绛先生今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该消息迅速刷屏朋友圈,其他新闻网站纷纷转载。澎湃新闻官微在13时39分发布的微博,截止目前,转发超过14万。
一般而言,媒体接到重大事件,都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发布报道。杨先生去世的时间是凌晨1点,而新华社官微新华视点在下午15时38分才发布这则消息。
这件事情大早上被朋友圈刷屏,各大媒体不可能看不到,更不可能拖延报道的时间,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选择不报。
事实真相是据业内人士介绍,其实记者早在上午就已经获悉并确认了先生去世的消息,而且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稿件了。但是杨先生生前有遗愿,如果去世,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希望火化后再发讣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也对记者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我们感谢大家对杨先生的关心,同时呼吁媒体和全社会尊重她的意愿。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因此,许多媒体出于尊重杨先生遗愿,才选择秘而不宣。但是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态势显然违背了她的初衷。
虽然媒体的功能之一就是要传播信息,并且要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但这次新华社的做法值得点赞。尊重了逝者,没有功利的进行报道,显得特别有人情味。媒介素养就在对比中凸显。
二、为什么杨绛先生去世会刷爆朋友圈。
杨先生去世,一时之间朋友圈里刷满了各种对杨绛先生的哀悼追思。但在这这之中,有多少人知道杨绛先生本名的?有多少人读过先生翻译的《唐吉坷德》?又有多少人对杨绛先生的了解只停留在她是钱钟书先生的妻子?
之所以会造成这么大的传播,无外乎这几点原因。1.因为杨绛先生是《围城》的作者钱钟书的妻子。2.杨绛先生淡然的人格品质。3.满足人们对美好婚姻,幸福家庭的想象。4.“把关人”的缺失。媒体个人化加剧了信息传播内容的泛滥,对新闻的把关降低。朋友圈不仅迅速传播了杨先生去世的消息,还有传播了一些伪杨绛语录。这些语录是一些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为了吸引粉丝,赚取点击量,利用名人效应故意为之。后经人民日报微信订阅号一篇《尊重杨绛先生,请务必在朋友圈里消灭这段话》辟谣,称这些话并非出自杨绛先生。由此观之,受众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对信息的选择和理解能力,才不会被自媒体不加核实的肆意传播所误导。
仔细想想,许多人发朋友圈是不是有一种“我知道这个人,她去世了,我要发一下,这样我的朋友圈就知道我也是个文化人,有格调”的意思?这种行为是一种廉价的精神消费,也是一种社会化的表演。人们期望某种精神的科层化,使其在任何时候都做出完全一致的表演,好像这种表演能够使人们变得精神崇高一样。
个人认为缅怀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拜读先生生前留下的文学作品,学习她作为学者的素养以及传承其留下的精神财富。
阅读,是最好的送别。用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做结: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