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独立,光说不行,要行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呢?
丹麦父母那么轻松,孩子依然独立自主是什么原因呢?在丹麦,随处可见周岁大的孩子独自一人在院落中玩耍。把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在丹麦人看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丹麦的年轻父母就经常把孩子“搁”在住所外的院子里午睡,只是偶尔从楼,上的窗户往下看看。丹麦是欧洲发达国家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福利国家之一。在高税收政策支撑下的高福利给丹麦百姓提供了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多种优惠,使得社会安宁稳定,百姓生活无后顾之忧,因此,丹麦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另外,同其他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相比,丹麦人的思想比较"超前”,不少人就认为,孩子“独自在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可丹麦人的年轻父母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总忘记带回自己的孩子。这时,警察成了最好的保姆,他们会把大街上长时间无人领取或是在草坪上酣睡的小孩一个个送回家。
父母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大凡做父母的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1岁左右能独立行走时,常常不喜欢父母的扶助,表现出初步的独立意向行为。等到2~3岁时,这种“自我表现"欲望显得更为强烈,喜欢样样事都要自已动手试一试,甚至还要干一些自已还力不能及的事情,如自已吃饭、自己穿衣等,这种行为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萌芽,在幼儿心理学上叫做“第一反抗期”。 在这里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不要轻易替代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反抗就是淘气,是坏事。正相反,孩子的这种反抗行为是要独立的表示,是一咱积极上进的表现。孩子长大后坚强的意志,独立承担任务的能力以及对人对事的决断能力都是由此发展而来。所以父母应珍惜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不要轻易替代。
(2)讲究方法
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可以先从简单的动作技能入手,逐渐过渡到掌握复杂的生活技能。比如在让孩子掌握穿衣这-技能时,起初可给孩子穿好衣服但不扣扣子,让孩子自已完成;当孩子学会之后,再次穿衣时,仅帮助他穿上两只袖子,让孩子自己来穿上肩;最后可以试着在毫无帮助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来完成整个穿衣的活动。
(3)创造环境
父母应为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环境和 条件,引导孩子朝独立生活的方向去努力。如以睡眠为例,科学的方法是从孩子-出生最好就同大人分床睡。可在大床边.上安置一个小床,为孩子提供独立睡觉的环境与条件,长大之后再分室。这样做孩子不致害怕,也比较易接受。再如,到孩子该学吃饭、蹲盆的年龄时,父母应提前为他们准备小桌、小椅、小碗、小勺、购买便盆。买这些物品时,要尽量选择颜色鲜艳、样式新颖的买,这样会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
(4)要有耐性
父母在训练孩子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有耐性,不要怕麻烦。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多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少批评指责,更不可苛求和操之过急,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丹麦父母那么轻松,孩子依然独立自主是什么原因呢?(5)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
今天中国的年轻父母大多只有一个孩子。面对独一无二的"宝贝”,该如何让他健康地成长呢?最为重要的是,要按照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培养他们,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
①婴儿并不娇嫩
新生儿看上去是那么娇嫩,多少父母担心:“我真怕伤着孩子。”其实,婴儿是有很强生命力的,不小心将软软的头颈向后仰了,并不会伤着他;未闭合的卤门总叫人担惊受怕,但它被粗帆布一样的薄膜覆盖着;当他有近4公斤体重时就开始自行调节体温了;他们没吃饱会哭,尿布湿了会表达,困了就睡;甚至对大部分病菌也有良好的抵抗力;而且他们每时每日地成长着。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即便是在刚出生不久、极度需要照顾、依赖成人的条件下,婴儿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内在成长力是未来独立的基础。
②依恋和独立性
依恋始于婴儿出生后最初几天的母子接触的联结。随着婴儿的微笑、模仿和社会同步行为(如对父母说话声的注意,看见熟人手舞足蹈等)三种基本反应的出现,婴儿逐步进入社会世界。之后越来越依赖父母或其他直接照管者。依恋是对亲情的需要和体验,是一种情绪反应。安全性的依恋能对婴儿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是日后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据研究,一个幼时有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受到亲人适当关爱和照顾,长大后也会爱他人,人际关系较好。另外,依恋发展正常的孩子,并不需要成人时时伴随。只要在他有需要时,你能出现在他身旁,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其他时间他是能独处,安静地醒着或观看的。
③分离焦虑和独立性
孩子进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初期,往往会产生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焦虑”。解决好分离焦虑对父母和子女都是一个考验。
首先,父母对于幼儿参加第一个社会团体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以积极愉快的态度让幼儿快快乐乐进幼儿园。
其次,分离焦虑是可以逐步克服的。你可以让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同伴;经常让他到大自然中去;让他和其他成人接触;入幼儿园时向教师详细介绍孩子的特点和情感表现,和教师合作帮助他克服分离焦虑。这样,他就会逐步成为友好集体的一员,在集体中培养发展出来的独立性更具社会价值。当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排队,自己洗手,自己做一切能做的事,甚至独立操作和解决一.点疑难时,独立和自信就能自然发展。
丹麦父母那么轻松,孩子依然独立自主是什么原因呢?④成长转变期和独立性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经历过,一个听话的孩子,不听话了;一个本来恬静的孩子,现在常哭闹不休;一个乖顺的孩子,现在什么都说"不”了...这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转变期,因为这种转变是心理成长的表现,故称为成长转变期。
例如,1岁孩子会走后,他边走边看边触摸,充满着好奇去发现新世界。当他的独立志向遭到大人冷遇(不许动!不许摸! ....后,会引起他的反抗。2~ 3岁的孩子独立意识更强,想要摆脱父母种种束缚,他能力不够,却都想"自己来”;如果父母忽视孩子身体活动的需要和心理成长的需要,事事代劳,处处设防,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因此也有人称这种转变期为反抗期。
父母应当在成长的转变期细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独立意向;相信他,放手让他做想做又能做的事,对他经过努力做成的事给予适当鼓励;让他在游戏中扮演大人,照顾娃娃;给孩子更多的行动自由,养成必要的独立习惯。这样,幼儿发展的独立倾向就得到了保护。让孩子在生长转变期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就会使转变期顺利过度到稳定期。
独立和依赖是幼儿期要解决的一大课 题。独立性与幼儿的自我意识、情感发展、智慧增长、个性成长密切相关,是未来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