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潘氏英语
潘氏英语的起源,与基督教在中国内陆的传播、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是密不可分的。
办学理念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创办文华书院。随即圣约翰教会学校成立,几乎全部由洋教师执教。
潘大鹏(曾祖父),汉口人,就在那里做义工。他耳濡目染,勤奋好学,日渐精通英文。直到民国成立以后,中华民国临时宪法中保障了宗教自由,加上当时很多革命人士以及支持革命的人也是新教徒(如孙中山、宋教仁、廖德山,以至后期的蒋介石和张学良等),因而在民国以后新教的发展比清朝时好,直到1949年中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督徒人数近70万人。
我的曾祖父去世的时候,我刚会走路。我曾经问祖父:“老爷爷在教会里学英文,用的是什么教材啊?”
“英文版的《圣经》。”祖父不假思索地告诉我。
我唏嘘不已,感叹道:“什么基础都没有,上手就是厚厚的一本英文版的《圣经》?语音也没有,语法也没有,可能学好吗?”
爷爷摇着头,说:“不,不,不。不是你想的那样。”他顿了顿,说:“早在1780年,英国就有了主日学(Sunday School)。主日学是基督教教会于星期日早上在教堂内进行的宗教教育,但形式多样化,除查经、传道以外,指定洋教师或牧师任教,从广义上进行普通教育。”
我穷追不舍地问:“您知道当时的教学情况吗?”
爷爷略有所思,讲道:“我父亲常常跟我讲起。那个年代学英文,需要很大的耐心。学习工具只有毛笔、纸张,再就是耳朵、嘴巴、眼睛和手。每个单词由洋人领读。学生必须对照文字把声音记下来。”
是的。那时的学习条件不如现在。到了我爷爷这一代,他见过打字机,听过收音机,直到1984年临终前夕,才见到我在大学英语教研室配发的录音机。他抚摸着这机器,幽默地说:“嘿,嘿,是个学英文的好东西啊!这玩意原来只有国民党的保密局里才有。”
1898年4月,张之洞撰《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颇得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好感,并任用其中一些人充当幕僚。潘大鹏由于英文的功底,颇受张之洞青睐。潘大鹏时任美孚洋油湖北省总代理,直接与洋人打交道。可谓得心应手。
民国时期的教会1900年,潘大鹏得子,取名潘际澄(祖父)。1911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王正廷出任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外交次长。潘大鹏出任首席翻译。1906年(光绪32年),武昌美国圣公会牧师胡兰亭宣传反清革命主张。潘大鹏是他的追随者。当年,武汉的租界很多洋人。能够交流的中国人太少。请他帮忙的人太多。实在应接不暇。这一年,潘大鹏萌发了办学的念头。他发现:会英语与教英语是两码事。他决定,第一步培养儿子潘际澄学英语。
民国时期的英语书当时的英文书籍只有两个来源渠道:外国人带来的原版书和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潘大鹏开始用感性的办法教儿子认识实物名词。认读、拼写单词打开了潘际澄学英语的启蒙之门。后来,有人慕名而来学英语,最后门庭如市。人们随口一说“到潘氏英语去上课。”
潘府附近的街景由于刻苦钻研和日积月累,潘大鹏总结出了一套规律性的方案,开始在自己家里教学。他认为:词生句,句生段,段生篇。第一步,就是词的拼读拼写规律,完全可以本土化。中国人自己可以传帮带,无需洋人介入。
拼读法侧影经过长年累月的沉淀,他发现:英语句子的逻辑思维表达模式只有27种。于是,他提出了《45169句法》的构想。用他的话说:27个句型就摆在那里。熟练掌握词的替换,无论是口语、写作,都是a piece of cake。
然而,一个人精通英语,不一定就是教学的一把好手。课前的充分准备尤其重要。同时,先生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子的角度感受效果。就这样,一块黑板几支粉笔,还有桌椅板凳,引来了熟人朋友、街坊邻居的围观。不过,义务教学,不收任何费用。这算得上是中国史上最早期的英语培训。
私塾旧貌潘际澄成人后,被举荐到国民政府从事外事和外汇业务。1938年,得子,取名潘思耀(父亲)。他又教儿子学英语。
到了第二代,潘际澄又进一步创新,在细节上弥补了第一代的不足。他提出了《词序法》:即各种词性的排列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后,潘际澄退休。迫于政治形势,潘思耀改学俄语,在小学任教语文。1962年,得子,取名潘洵。
到了第三代,由于具有深厚的汉语根基,潘思耀尤其注重英汉双语的转换必须‘信实达意’。他提出了《写作口诀》,即文章的谋篇布局、句子之间的合理过渡、段落随中心的层次列表等等。
1972年,我(潘洵)读三年级。这一年,尼克松访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英语讲座”。祖孙三代又燃起学英语的激情。潘际澄有一天晚上,在饭桌上说:“孙子啊!严格来讲,你应该是‘潘氏英语’的第四代传人!”
10岁的我开始肩负起继承和发扬“潘氏英语”的历史使命。但是,真正学英语的黄金时间是在乡下。因为,随父母上山下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其中,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故事。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在读初三的我,由于长期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学业上异峰突起,区、市、省英语竞赛均独占鳌头。始见小有名气。
作者在大学执教1980年,我高二毕业,5月被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破格聘为“中国当代最年青的大学英语教师”。从1981年起,我埋头治学。全国大报小刊,使我声誉雀起,著书立卷数10部。1984年,处女作《英语速成十步法》出版,一度洛阳纸贵。面对不断地邀请,我的英语演讲足迹遍布湖北省。
作者在武大攻读双科1985年,我考入武大,攻读英语、国际法双科。1988年,我大学毕业,在武汉市政府主管中外合资企业和劳务输出工作。1990年,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开播英语讲座1年。我自编主讲,直接影响全国700万热心听众。1992年,我自编自导自演电视教学片《Smith in China》,在全国巡回播出。
创办培训学校1998年,我创办攀寻英语学校。1999年,加盟前武大校长刘道玉创办的新世纪外国语学校。2002年,“潘氏英语”正式浮出水面。至此,“潘氏英语”第四代传人的我已是桃李满天下,学生数以万计。2009年,我进军互联网,着手‘英语网’。
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呢?
《汉水河畔》通过一个英语教师的自述,缅怀那些逝去的先辈们。它铭记一段真实记录的中国历史(a true period of China's history);带给读者一个感人肺腑的平凡故事 (a moving story about common people);展现一套完整的英语学习过程 (a detailed course of English learning);打造一部新颖独到的创新作品 (a creative works with unique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