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我逝去,记得给我生命最后的尊重

来源:二三娱乐

因为仪式,生命似乎更值得敬畏。

我不是一个仪式为重的人,相反我更看不惯那些繁琐甚至无趣到丑陋的仪式,尤其是关于死亡关于葬礼。

我讨厌,甚至反感,别人在我痛哭时欢笑。即使我明知那不是针对我,他们只是葬礼的看客,只是看一场殡葬表演。

可是这样的对比,于我是一种不能接受的讽刺。

面对逝者,我们该留的不是伤悲与敬畏吗?

我一直以为,对生命最后的告别该是灰色的心情,以眼泪和着雨水的伤悲祭奠亡灵。

黑泽明的电影《梦》:一个人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劳动,辛苦一生后死去是值得庆祝的。

可是那时我不懂,固执地以为痛苦是对死亡最深的祭奠...


老公爷爷的葬礼。百岁的老人过世,算是喜丧吧。整整七天的爆竹声声,礼花不断,烟雾缭绕的尘世,老人生前不曾有过的享受,倒是死后荣光。一日三餐都是宴请招待,整整七天都是如此。活着的人永远为面子而活,即使疼,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哪怕举债度日。

“风俗如此,多少有些无奈”,老公对远嫁他乡的我说。

台上请来的唱戏的男女主角在台上装腔作势的哭,哭一声点一个孝子贤孙,待对方奉上真金白银,再作势哭几声,祈以得到亡者庇佑。那似乎是看客的高潮,所有的人都盯着那孝子贤孙有没有奉上庇佑钱,给了多少。

平生第一次见这样的阵势,我在乌压压的人群里,心像被什么狠狠扎着,再不离开,在这样污浊的空气里,怕要窒息。

我不要看见这样鄙陋的画面,那装腔作势的哭声,让我恶心到想要逃避。

我讨厌这样的仪式,我憎恨这样的冠冕堂皇,虚张声势,哗众取宠,死要面子活受罪。

这样的仪式,像场滑稽的闹剧,我不知道是不是爷爷也喜欢这样的热闹,这样的热闹是对他是尊重还是亵渎。

待我死时,记得一把火把我烧了,我不要礼花鞭炮,只想一个人清清静静走,活着的时候,繁华看尽,死时便不贪热闹。我对老公说。


外公的葬礼。在茫茫的山间,这陌生的仪式中,心里有些触动。让我触动的不是纷繁的烟火,不是精彩的表演。而是一群传统的传承者。

作为一个外地媳妇,那咿咿呀呀的讣告,我只字都听不懂。只是看着灵前那些念唱的老者,心中满是敬意。通宵不眠,我已难支。而他们,一群几近七八十的老者,在亡者堂前唱念了一夜。没有多少人听懂他们唱些什么,甚至于年轻人,对他们的唱念不以为然。正是这样一群老者,固执地坚持他们所认为的仪式,以示对亡者最后的尊重。

在最后的出殡环节,依然是一群老人让我恻然。七八十的高龄,连走路都颤颤巍巍,却拿着手鼓,镲儿,铜锣,跟着送葬的队伍,与邀请而来乐队齐奏。

那个身影,腰背几乎和地面平行,却那么专心地敲着小锣。雨后的山路,狭窄,湿滑,连我都走得那么小心翼翼。那些抬棺的汉子,那些跟着队伍敲着锣鼓的老人,所有的人,都在自己的角色里,以自己的方式送亡者最后一程。

那一刻突然眼睛湿润,被那种对生命的尊重而感动。

在这最后的栖息地,躺在山的怀抱里,青葱如斯,山会佑你。

虽不曾谋面,但这一趟送行,我却铭记。


电影入殓师,娴熟细致的手法,对逝者进行最后的化妆,擦拭,更衣。那份一丝不苟的细致,是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以及祝福。

那是我见过她最美的样子,当耿直倔强的男人向入殓师表示最深切的感谢时,我的心不禁一颤。

曾被忽视的美丽,在死亡的时候才被注意,是一种多么可悲的事,但这样的悲凉,至少在这样的仪式下,在入殓师的手里,变成了最后的一丝欣慰。愿你在来世,还是最美的样子。

仪式才会让人们重视事情本身吧。没有了仪式,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有了可以随便的借口。

所以,非诚勿扰里孙红雷与姚晨在剧中办起了离婚典礼,在别人眼里的滑稽,确是我心里的重视,确是一场明明白白的告别。

生前不知身后事。在非诚勿扰里出现了活人办葬礼的桥段,冯导以黑色幽默的形式让人看见身后事。在最后的岁月里,但愿能无悔地走完这一生,即使死亡,也能活在别人心里。要一场仪式,要一场看的见的对生命最后的尊重。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以怎样的方式告别不再重要,是寂然而去,还是热热闹闹,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活在别人心里。

当我死时,你悲伤地为我哭泣,或者开心地讲述我的过往,怎样的方式都已不再重要。

待我死时,把我一把火烧了,清净也好,热闹也好,我只要你记得我最后最美的样子。我对老公认真地说。

731��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