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中国通史》系列之三国分合

来源:二三娱乐

诸位是否还记得上篇中所说,汉代的儒学融入了大量阴阳学说,儒生们好以自然界发生的事件来预示现实生活中的祸福。所以《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有青蛇现殿、惊倒皇帝,大雷大雨、加以冰雹,海水泛溢、雌鸡化雄这样的描述。

上文说过,东汉末年朝廷日益腐败,宦官与外戚斗争的闹剧再次上演,因宦官贪赃枉法、专横骄奢、颠倒是非,士大夫一流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纷纷上书弹劾,而这只会令他们与宦官的关系更加敌对,可无形之中也让他们与外戚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但偏偏最终取胜的是宦官,因此相继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党指的就是官僚士大夫一流,而“锢”代表着终身不得做官。两次党锢使得一千多位敢于直言的士大夫走下了政坛,从此以后朝廷内外皆由宦官来掌握。

这样的丑剧一旦发生只会持续不断的发展。

公元189年,灵帝刘宏死,立何皇后所生子刘辩为少帝,但因灵帝生前觉辩“轻佻无威仪”,遂又想下诏令由王美人所生子刘协继位,并将其托付于宦官蹇硕,但还未最终下决断就病亡了。少帝即位时年仅十四岁,所以由何太后临朝,何立其兄何进为大将军。何进作为外戚的一员,对宦官的所作所为可谓是恨之入骨,于是与素有名望的袁氏世族相结,以共图宦官。但谁知何进与其妹商量的结果却是何太后不允许杀尽宦官,原因就是宦官给她送厚礼了。这时自以为聪明的袁绍出了个主意,这个建议真可被评为东汉末年最愚蠢的点子了,就是借屯兵在外的将领之手杀宦官。

第一个到来的正是董卓,由此内朝中除宦官、外戚以外,又融入了一股新流——军阀。此人早已有称雄的野心,只是时机未到,现在机会来了,刚接到命令他立刻就率军上路了。待抵京时,外戚与宦官已火并完,何进及二千余宦官尽皆被诛。卓以逸待劳,击退叛军,改立协为汉献帝,自己则出任相国(即宰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掌握国政。但他本人视财如命,且贪恋女色,荒淫无度还残暴异常,据说为了展示自己的军力,他故意派兵去京城以外的地方残杀百姓,并将其耳朵割下,然后大摇大摆的回城说是剿匪得胜归来。如此视性命如草芥之人,没有人会得意他,有民谣是这样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

当董卓在京城“吃香喝辣”之时,没有忘记当初袁绍招他入京的“功劳”,遂封他为渤海郡太守。而绍早就准备讨卓,正好利用此职位号召各地纷纷起义师,而他本人也被推为了盟主,不少人(包括献帝)都以为这支义师会大有作为,谁知刚略有小胜,各地的刺史、太守就开始互相争权夺地,这支军队渐渐的就于无形之中解体了。

不久后董卓被忠于汉廷的司徒王允及其爱将吕布所杀,而后卓的部下为其报仇又杀入长安,献帝被劫,最终由兖州牧曹操出兵保护,并迁帝于自己的邻地,任大将军,从此曹操成为汉廷的实际主宰。

当朝廷大乱之时,百姓也苦不堪言,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其中以宣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太平教势力最大。该教创立人为张角,以《太平清领书》一书中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思想来煽惑百姓,有信徒数十万人。该教人数虽多,但鱼目混杂、没受过正式训练,所以在正规军眼里他们只能被称为乌合之众,而曹操就因看破这点,遂以少胜多,得降卒三十余万,完成了最初的兵源累积。

与此同时,河北的袁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荆州的刘表、吴会的孙策等人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实力扩增,并因此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曹操采取战国时秦国的作法,远交近攻,分散各个对手的实力,不让他们互相结盟,并以此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张绣等人,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域。

这时在其北方的袁绍也击败了公孙瓒,据有冀、幽、并、青四州,地广兵多,成为曹操的最大威胁。两大势力的正面冲突在所难免,但因袁绍本人的才识气度远逊于曹操,所以虽然兵力上远超曹军,但因操抓住了有利战机,率军奇袭了袁军的屯粮之所,遂使得袁军军心大乱,并最终致袁军大败。因而这场发生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此役袁军虽损兵八万,但地盘仍然完整,之后又经过了六年的争战,曹操才从袁绍儿子那取得了四州的领属权,并大致统一了北方。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一是孙权先平定了时常四出骚扰、占据着江南山险之地的“山越”外族,后为报杀父之仇,麾师西征黄祖,得胜后势力延伸至长江中游地区。

二是曹操南伐刘表,可七月份刘表刚死,八月份刚刚继位的少子琮就于曹操大军进抵新野的九月份遣使请降。此时的刘备仓皇逃奔。

三是赤壁之战,与演义中所称的八十万不同,史书上统计曹军为二十五万,孙刘联军的兵力为五万。受病疫、饥疫的影响,再加上联军的火烧,使得曹军大败。此役既是三国时期第二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也是曹操有生之年军事上的最大败笔,同时还是孙、刘二氏兴亡的关键。

此役后,孙权为了共拒曹操,将荆州之地借给刘备,由此备才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地盘。不久,蜀地的刘璋为了讨张鲁乃迎备入蜀,结果“引狼入室”,数年后刘备进军成都,刘璋降。之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至公元217年七月,备自立为汉中王。

公元220年,曹操死于洛阳,太子丕令献帝将王位“禅让”于他,国号魏,是为魏文帝,自此汉代王朝正式灭亡。其实早在曹操任大将军时,汉室的归属权利就已姓曹不姓刘,但操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始终没有称帝。

一年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是为昭烈帝。后世为了有别于西汉、东汉,遂将备所建立的汉朝称为蜀汉。称帝后不久备为了给爱将关羽报仇,起兵东征伐吴。结果被吴军统帅陆逊火烧大营,蜀军大败,损失数万人,于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也结束了。

公元227年,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当初为了攻取荆州时不受曹操干预,遂上书向其称臣,刘备称帝时为报仇蜀吴又发生了冲突,而今却又与蜀汉结盟,并约定灭魏后中分“天下”。

三国时期就是这样,为了避免在与另一方争斗时使第三方获益,所以总会事先结盟示弱,之后再反目。但总体来看,魏国疆域最大,实力最强,且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法。

刘备在临死前,将太子禅(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托付于诸葛亮,亮为了报达先帝的恩情,作文《出师表》,其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后六次伐魏,史称“六出祁山”,但其实这六次有二次越秦岭,一次在秦岭以南待敌,剩下的三次才算达到了祁山。师出无功,主要原因是受地形所限,交通不便,粮食不接,故常以粮尽而退。并且亮指挥作战过分持重,水肯出奇制胜,所以往往出兵时魏国事先都有了准备。

可他的屡次伐魏却无意中成全了一个人,即司马懿。

此人先后在曹操、魏文帝、明帝祖孙三代中做官,因屡次阻挡住蜀汉的进攻,所以深得文、明两帝的信任。明帝死后,八岁的齐王芳继位,因年纪太小故由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总有一个要说了算,当一个人说了算时另一个会不会服气。事实时爽任首辅,但懿觉得憋屈,也在暗中积蓄着实力。后趁爽随帝外出时,勒兵逼爽去职,继而族诛爽及其党羽。

后懿死,但因其子师与昭均有才干,且已久握军权,所以司马氏的基业并未因懿的故去而受影响。终在公元264年,司马氏逼魏元帝将王位“禅让”于昭的儿子司马炎,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泰始,是为晋武帝。

于是自汉献帝初年起至公元280年孙皓出降,分裂了九十余年的中国再次统一,正应了那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因打小就读过《三国演义》,按理三国的历史我比较熟悉,好几次想动笔开写,但却始终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最终成文基本上就是将第九章“汉的衰亡与三国的分合”简单梳理、压缩了一番,没掺杂进多少自己的看法。原因无他,概因演义重“虚”,历史重“实”,所以既然要写史,自然要多搬通史中的“实”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