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儿子之后,我一直小心翼翼,无他,只是不愿意他重复我小时候的日子,养成我的性格。
我的性格说好听点是文静,难听点就是沉闷,不会说话办事。老公经常性的说我连开门曲都不会说。他们所谓的“开门曲”就是客人来了之后让人宾至如归。
但我做不到,说不到几句话,我就感觉自身的能量被急剧抽干一样:说出的话不是我想说的,给出的反应也总是不合拍的。这一点从别人脸上的尴尬可以轻易瞧出。
所以,我总是沉默,间或“嗯,啊”的附和一下。如果让我找话题,那真的就像铁树开花一样。所以我对于侃侃而谈的人羡慕不已。
小时候,我记得最多的就是父母的呵斥和责骂。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动作,这句话明明昨天我还受到夸奖,今天就会招致打骂。更不明白,我已经按照父母的要求完成了某项任务,他们却要么说我傻,要么更生气。更别说和父母说心事了,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前几天和同事聊天,他说他害怕和人吵架,特别害怕。原因无他,他父母在他小时候总是吵架。
“这很正常呀,谁家父母不吵架。”
“不,不是这样的。”
他继续说,原来,他有一个姐姐,比他大了几岁。有一次没看好家里的猪,让猪把粮食袋拱烂了,粮食被糟蹋了。他爸妈发现之后,用很恶毒的语言咒骂他姐,就好像那不是亲生女儿,而是几辈子的仇人。扬言一定要打死她。
同事的姐姐,平时不吭声,那一次不知是害怕,还是绝望。总之她喝了农药,再也没有醒来。
“从那天起,我就害怕和谁争吵。”
在同事父母看来,那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次呵斥,毕竟她犯了那么大错。
然而,在孩子心中,那一句句呵斥就像是催命符,一直在孩子心中回响。一直在反复的告诉孩子,你怎么这么差劲,你怎么还有脸活着,你怎么还不去死!
真的,我就是这样想的,小时候我拼劲努力学习,无非是父母总是在耳边叨叨:“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对的起你爹你妈。”
所以,当我在初中一次考试中,学习成绩下滑。那一刻,我想到了去死。幸运的是,我没有付诸实践。
到了今天,我终于学会面对,不再喏喏无言。对于父母,我理解他们的处境,却无法认同他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