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古代名人传记,发现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古代儿童夭亡的概率真是太高了,高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
在我读到的《曾国藩日记》《苏东坡传》《浮生六记》中,每部书中都有夭亡的孩子。
《曾国藩日记》中记载,曾国藩兄弟九人,最小的妹妹名叫满妹,在八岁时不幸夭亡了,临死前挨个呼唤家里的人,唯独没有叫曾国藩的长子曾纪第,大概是感觉到病重的侄儿会随自己一起离开。果然,在满妹去世后第二天,曾国藩的第一个刚满一岁的孩子也去世了。也是从此开始,曾国藩意识到现实中还有自己无法掌控的所在,他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
《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早年间应该还有个兄长,也是很早就去世了。苏轼有诗:“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另外,苏轼在遭到贬官流放岭南路上,由于旅途劳苦,他和侍妾湘云的孩子,生病夭亡,死时刚刚一岁。这为本就落魄的诗人又增添了一抹伤痛。
《浮生六记》中沈复的妻子陈芸去世后,沈复去往外地谋生,他的儿子他挥泪想送,送出了很远的路,这才依依惜别。他还在感叹儿子的多愁善感。直到几个月后收到女儿的书信,才知道那一别竟然永别。他和爱妻陈芸唯一的儿子说走就走了,沈复痛心的无以复加,可那又有什么用呢!
仅仅三部书有记载的就有如此之多的孩子消失在我们面前,更遑论那些没有记载的,他们默默出生又无声无息的离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我常常感到庆幸,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而又和平的年代,使我不必去面对那种生离死别时撕心裂肺的痛。孩子健康,医疗有保障,不用时时提心吊胆,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