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空巢青年”?
问题备注里给出了“空巢青年”定义:
这些人普遍具有如下特征,生活在大城市,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独居,租房,社会新人类(学生或初入社会)。
西直门附近那些一个月工资两千的护士小姑娘,同学租的霍营地铁站附近500块一个月的地下室,和别的男孩合睡的双人床(答主男),住河北战北京工作日单程4个多小时的传说,和房产中介无穷尽的撕*,搞网站开发时不时的通宵加班……等等等等,是我对空巢青年的印象碎片。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以为等我工作了,生活大概会想是老友记那样的,和最好的朋友住在一起,喜欢的人就在对面。但等我真正工作了,我才明白老友记中的6个人他们从未长大,从来没有直面过生活中真正严肃的沉重问题。那只是肥皂剧而已。
因为高中时期的自以为是的“聪明”,报志愿的时候想,既然分数太低选不了好学校,就选个好地方吧。这就选了北京,因为毕业了还能跟熟悉的同学一起在待了四年的城市里合租。
果然,毕业了跟俩同班同学,其中一个还是同宿舍的,在三元桥那里合租,工作的地方就在那个与爱无关的优衣库对面的三里屯SOHO。工作日早上9点半到10点之间起床,不用挤地铁,坐一趟没什么人的公交,赶在11点前到公司就行,每天大概9点多下班,虽然有公交,但总是步行50分钟回家,权当锻炼。因生活习惯简朴,且收入在刚毕业没两年的年轻人里面算是较高,所以经济上还算富裕。晚上回家,哥几个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天,周末总是跟舍友一起吃饭,偶尔一起逛街买东西。
听起来还行,是吧?但有关诗和远方的生活总在那比远方的风更远的远方,此处的生活只是爬满了虱子的简单T恤和牛仔裤。
两个舍友:A&B。
租来的房子里很昏暗,今儿是节假日,早上大家睡了个懒觉,午饭是叫来的外卖,是那种名字洋气无比却总是一点米饭配上点生菜和肉块的外卖 。
A&B总是在躺着玩手机,电视一天都开着,各种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跑男、极限挑战……未必看,但屋子里总要有点声音,有时放下手机,看的聚精会神,时不时爆发出一阵大笑。很多年以后的此时,我站在电视机的面前,想起儿时看《千与千寻》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个动画片儿中的年幼的小姑娘看着自己的父母因放纵底层的食欲(这里原想写“欲望”两个字,更具通用性,但是害怕题主误以为是别的欲望。那画面太美,主角小姑娘和我都不敢看)而变成了猪。虽然已经是成年的我,依然会感到同儿时一样的深深的恐惧和无助,电视机灰色的塑料壳子暗淡、狰狞,活像史前的巨妖,准备吞噬那把现实生活过得麻不不仁空虚无聊却总是在朋友圈和综艺节目中一遍一遍追寻存在的意义的舍友。魔幻现实主义的是,那些时候我在学习传播学,启蒙的书就是《娱乐至死》。
有时跟他俩说点什么,却总是在几秒后得到一个面无表情的“嗯”。
晚上我们一起出去吃饭,A&B总是默默拿出手机,一脸快乐兴奋的表情。我不知道他俩此时都在手机的各种APP中经历着怎样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我只知道所谓的聚餐就是找个馆子大家默默地一边看手机一边把食物送进嘴里,然后对眼前有着血肉之躯和复杂灵魂的彼此相顾无言。
临睡前,因为还保持着从学生时代养成的学习习惯,A&B都是躺在被窝里,听逻辑思维,告诉自己,别人都是无知的灵魂,此刻,只有我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
那一刻,特别怀念自己在高中每天放学回家,父母嘘寒问暖的生活。
PS:没有想要评价那种生活态度孰高孰低的想法。只是单纯记录下我对这个问题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