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1岁女孩,赤脚赢得田径比赛:有人生活在阴沟里,却依然仰望星空!

来源:二三娱乐

每个孩子都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上帝还没有对人类丧失信心。

因为,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之初,都带着梦想,希望,渴望,激情,初心。

她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规则与潜规则,现实和艰难,金钱和阶层,捆住手脚,磨灭志气,灰心丧气,她们还带着自己的锐气,以及对世界的美好期望,初生牛犊,勇猛无畏。

她们的这份赤诚,新鲜,活力,分明在昭告世界,我们就是希望,我们就是借着上帝之手,偷偷潜入人间的精灵。

比如,这位11岁,代表学校参加田径比赛,在400米,800米,和500米项目中,都勇夺冠军的年轻女孩Rhea Ballos,人们为她的胜利欢呼,更为她孩子气的天真,执着,热切渴望和拼搏精神所感动。

因为,参加比赛的时候,她的很多同学都穿着漂亮的耐克鞋,只有她光着脚,赤足参赛。

她没有穿鞋,不仅因为她没有合适的,适合比赛穿的跑鞋,还因为,就算是平时穿的普通鞋子,她也担心赛跑的过程中,会给弄坏了。

于是,心思单纯,心灵手巧的她,在自己的脚上缠上一圈一圈的绷带,然后用画笔画上品牌的标志,做了一双属于自己的比赛鞋。

即便她的对手们,都穿着舒适的跑鞋,但是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比赛的她,依然在这重要的三项比赛中,一举夺下第一名。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用赤诚之心,征服了所有观众。

这位菲律宾女孩的故事,让我想到了以前看的一部电影《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

电影说的是,一个叫阿里的男孩,在给妹妹莎拉取回修理的鞋子时,在杂货铺买土豆的期间,放在袋子里的鞋子,被收垃圾的人,当作废物给扔了。

阿里的家庭很贫困,弄丢鞋子的他很害怕被父母惩罚,于是,他和妹妹达成了一项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去,等到中午妹妹回来时,他再穿着鞋子去上学。

这期间,她们要逃避父母的眼睛,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以及随时可能面临的迟到惩罚,还有就是看到别人有鞋穿时的羡慕。

于是,能够买一双新鞋,变成了兄妹俩的迫切渴望。

所以,当阿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通知时,他苦苦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的季军,奖品中有一双鞋子。

在比赛中,阿里拼命的跑,拼命的跑,他迫切渴望胜利,迫切希望换取那双鞋子,在极度的疲劳中,他跌倒了,但是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的站起来奔跑。

最后,当他终于跑到终点时,所有人都向这位冠军祝贺,阿里的眼睛里,却充满着失望的泪水。他只想当季军,他只想要那双鞋。而此时,镜头的另一边却是,他父亲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里,放着给阿里和妹妹买的新鞋。

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着太多理所当然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日常用品,就意味着,日常必须要用的物品。

我们觉得拥有这些东西,是理所当然。但是这部电影,以及这位菲律宾女孩,却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在那个世界里,拥有某一件东西,哪怕是生活必备品,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没有这些东西,她们依然可以生存,可以体味简单的快乐。

我想起最近和一位妈妈聊天,她的孩子在私立学校里,很多孩子过生日时,都在学校过,父母将蛋糕和过生日用的东西,送去学校。本来,和同学一起过生日,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但是,孩子的攀比心,父母的炫耀欲,于是,过生日,也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

还有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现在变得越来越挑剔,买鞋子除了固定的某个品牌,别的一律不穿。

有人说,贫困对儿童和家庭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持久的,世代相传的。儿童往往是家庭贫困的最大受害者,因为贫困会从身体,情感,认知能力,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对儿童产生致命的影响。

但是,物质的富裕,精神的贫乏,带给孩子的影响,何曾不是致命的。

一位养女儿的妈妈,孩子还只是初中生,就坚持只给孩子用最大牌的护肤品,理由是,现在她给孩子用这么贵的,孩子以后至少不会用差的,还有些家庭,甚至不惜贷款,也要保持女儿的高水准生活。

因为,孩子用过贵的,吃过好的,以后就不会降低标准。

这种论调,是多少自媒体所鼓吹的。

可是,孩子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天赋和天性。

以贵贱来论,以消费高低来评判,用物欲捆绑住孩子,她将来注定成为金钱的奴隶。

物质的高消费,不会让她生活的更高贵,只会让她生活的更累。

因为,那些更伟大的女性,比如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以及她笔下的简爱,乃至中国当代的屠呦呦,她们人生的成功,都源于内心物欲的寡淡,以及精神的自由。

无论是美国梦,还是当下的中国梦,都致力于向上流动的理念,即个人和家庭,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坚持不懈,来摆脱贫困和劣势的束缚。

经济的流动性,是一个人一生中和几代人之间,在经济阶梯上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能力,是美国梦和中国梦的核心。

跨代向上流动,打破贫穷的代际循环,争取只做人上人,这种想法很好。

虽然,很多人表示,寒门再难出贵子。但是,根据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报告显示,今天的移民进入中产阶级,并不比100年前的移民慢。

贫困移民的孩子,无论来自哪里,都会比本土美国出生的同龄人,拥有更高的向上流动率。

通过比较1880年和1910年的人口普查,以及1980年左右首次来到美国的合法移民的数据,这项研究显示了:第一代移民的孩子,成年后普遍接近中产阶级。

虽然我们都心知肚明,这种移动性有限制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肯努力,这种希望在今天,充满了更多可能。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和父母之间,代代相传的不仅是血脉,还有希望!

但是,我依然希望,父母赋予孩子的希望,不仅是金钱的希望,因为孩子来到这世界,本就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她们的希望,更大,更纯粹,父母寄予的希望,更现实,却也更狭隘。

不要用成人世界的希望,去定义孩子的希望,因为即便是贫困人家的孩子,活着也不单单是成为中产阶级。

换言之,只是财富上成为了中产,又有什么可骄傲的。

如果你需要钱才能致富,你将永远贫穷。

物质上的匮乏,固然可怕,精神上的匮乏,何尝没有毁掉一个孩子。

与其埋怨孩子的攀比心和虚荣心,不如检讨一下我们对金钱的过度崇拜,毁掉了多少个孩子。

物质的贫乏,固然像拖拽住孩子飞翔的线,但是她们只要肯用力,依然可以突破云天,可是,物欲的贪婪,却是压在孩子翅膀上的甜蜜负担,她们舍不得扔,就只能听任自己从天堂,坠入黑暗。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百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