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越南是中国的国际新闻中热度最高的一个东南亚国家。当然,高热度的主要原因便是南海问题。这次有幸通过Model ASEM Hanoi 2016的机会去到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河内,而且接触到了许多主要是来自越南外交学院(Diplomatic Academy of Vietnam)和越南对外经贸大学(Foreign Trade University)的越南学生,甚至可以算是学生精英吧。从与他们的对话过程以及我自己的观察中,基本可以拼凑出一幅越南青年的“中国观”。
现代“中国观”:负面的时政新闻VS流行的网络文化
对于当下“中国观”的形成,主要的两个渠道便是新闻和网络。
在会议期间,曾有不止一位越南学生主动与我谈起关于南海的问题,甚至还有越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雇员在饭后跑来找我聊这个问题,当然归属权的问题必然是绕不过去的。学国际法的、学国际关系的都跑来用他们各自的论据来证明南海相关海域和岛礁归属越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当然我们国家央视也不止一次地摆出相应的论据,我恰巧记得一些也便陈述出来。当然,大家都知道就此争论是无意义的。大家都是抱着好奇心来了解彼此的想法而已,但我猜大家都挺失望的是,双方都只是转达了各自政府的论据。
于是,大家就开始追问各自国家一般年轻人的想法。越南的年轻人似乎都挺在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想象的是,也不是那么在乎。
其实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样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想,主要渠道之一便是新闻。
越南学生坦承,他们接受到的所有关于中国的时政新闻几乎都是负面的,尤其是关于中越之间的一些争端问题的时候。
我问,那这些新闻的来源是什么?越南学生也坦承都是越南国内的新闻机构,而越南所有的新闻机构都是官方管辖的。
恰巧在会议期间,我看到一则中越之间在边界进行军事友好活动的新闻,于是拿去问越南学生,没有一个人知道。
与新闻建构出来的负面观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流行文化在越南的广受欢迎。早有所闻越南引进了一些中国的影视作品,但是没想到的是,越南的学生不仅知道《还珠格格》、《宫心计》等热门宫斗剧,而且还不乏中国的TF boys、陈好等艺人的粉丝。这些影视剧和艺人的粉丝中还不乏刚才还跟你侃侃而谈南海问题的越南男生。当然,这应该是互联网的原因。不过,不得不承认,还是韩国的文化影响力更强。
如果我们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影响力哪一种的建构作用更强呢?这或许因人而异。但,至少此刻,我想对于他们来说,应当或多或少有一种撕裂。当然,就像我在陈述这个观点的时候,越南人反驳我的,你们对日本不也是。
嗯,的确也是。
古代“中国观”:主流的历史叙事VS鲜明的历史印记
法国殖民和美国的越南战争使得河内多了很多西方色彩。但是中国长期的影响力作为底色还是不难发现。
参观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该馆包含古代到近代历史馆和革命历史馆,硬件比较朴素,陈设也比较朴素。而且不得不说,这个历史博物馆对外国人很不友好,大多数展板介绍和导览手册都只有越南语,而没有英语。但走马观花一遍基本上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越南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废除汉字,开始使用天主教传教士发明的字母文字。这一点在越南历史博物馆的陈列柜前有着鲜明的对比。诸多古代典籍、匾额、文件都是汉语写成,我完全能看懂,而旁边的介绍则是我完全难以看懂的字母文字,当然,由于很多词发音相似,因此偶尔也能通过品读字母猜到。但是,这种文字的变更毫无疑问斩断了历史记忆以及文化传承的前后联系。我曾直接地问越南学生,你们是否认为废除汉字不太好,毕竟这直接斩断了你们的古代历史和近现代历史,并且使得你们失去了自己亲自去了解的能力。他们说,并不这么认为。答案意料之中,毕竟这也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东南亚大国,而且有着很强的区域称霸野心。
废除汉字,斩断历史的确有着一个好处,那就是历史的叙事可以轻易地被政府所掌握。于是,在历史博物馆里,即便有诸多汉字的典籍、匾额、文件都表明着中国的文化影响力的作用和价值,但是更多的时候,中国的宋朝、明朝、清朝等是作为侵略者的形象出现的。这一点在越南的军事博物馆里更加直接。不得不说,越南的军事博物馆基本就是越南反抗三国的历史,古代反抗中国,近代反抗法国,现代反抗美国。
毫无疑问,国家的博物馆里陈述的东西自然也就是国家的主流历史叙事,自然也就是从小灌输给越南学生的历史观,当然也无形中塑造了他们的“中国观”。
中国的鲜明历史印记当然不仅限于博物馆里,河内的大多数地标性著名景点都是满满的中国印迹。比如河内的城市标志文庙,完全是仿照曲阜的孔庙建成,当然规模要小一些,形式上也颇具越南特色,比如主殿供奉的孔子、颜回、子思、曾子和孟子都是中国财神爷的打扮,难以理解。但是,无论是鲤鱼跃龙门的建筑意涵、进士刻碑留名以及所处可见的汉字门联或楹联,到处都折射着这个国家对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引进和重视。此外,因为抗击中国侵略者的神话而颇具盛名的还剑湖,以及因为仰慕中国杭州西湖而命名的河内西湖,都诉说着这个国家与中国的藕断丝连。除了这些颇负盛名的,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宗族祠堂,祠堂从里到外也都充满着汉字。
我曾问越南学生,这些颇具中国风格的历史建筑对于你们意味着什么,会对于你们对中国的观念有所影响吗?越南学生的回答是,哦,那只是历史而已啊。
很多人说越南的现在就好像是中国的90年代,从在河内的观感来说,的确也是如此。但不一样的是,越南的年轻人却绝对是新世纪的风貌和精神。他们头脑开放,务实理性,不会背着历史和意识形态包袱而拒绝来自欧美的流行文化和发展机会,当然也不会因为时政新闻里的观念建构而拒绝任何来自中国的对话和友谊。但无形中建构的“中国观”却的确在起着作用,有两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例子:会议期间和一个越南外交学院的比较热情的妹子聊得多,姑娘会英语,也会中文,当然中文还不能流利沟通。但是,我假设他会比较了解中国。当我基于到河内之前的了解和不断对于越南国内政治的关注而不断向他提问的时候,她却逐渐变得警惕起来。我立马辩解说,我只是普通学生啊,纯属好奇啊。可妹子却说,学生能干的事儿可多了呢。于是心里默默用周总理的外交十六字方针夸了一遍妹子: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
第二个例子:会议期间和另一个越南外交学院的妹子在party上做游戏的时候有一点交集。在玩真心话和大冒险的时候,妹子大冒险一失足被要求亲别人一口,妹子倒是大方,说来就来,我的右颊就此沦陷。后来聊起来,妹子问起我以后的打算是不是打算当外交官,还没等我回答,她就先说外交官是她的梦想,她无论如何也要实现这个梦想,并且期待和我在谈判桌上相见。我说,如果中国政府知道你亲过我,一定不会派我出来的。她顺势说,那反而越南政府知道的话,应该特地会派她出来,所以她希望中国政府可以晚一点知道这一点。我说,那我可不是很开心,咱中国政府没有足够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