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和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孔子)。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丈人,老年男子。
杖,手持之木棍,即今天所谓的拐杖。
荷,担也,负也,挑也。
蓧,音掉,古代一种草编的农具。
食:音四,喂也。
子路从而后:子路跟随孔子在外奔波,这一天落在后面,掉了队。碰见一位老者,正在用拐杖挑着一个草筐。子路就问他有没有见到夫子,夫子,就是他老人家。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后来用以形容读书人懒惰,除了死读书,其他生活常识一无所知,连五谷中何为黍稷都不分(其实兄弟也分不太清)。丈人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前人有两种解释:
一, 丈人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指的是子路。他是在责骂子路,好吃懒做,连五谷都分不清,还跑来问我见没见过夫子。“谁为夫子”就是丈人在没好气的反问子路:谁是你家夫子?
二,丈人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指的是他自己。分,不是分别之分,而是粪的通假字,为庄稼上粪施肥的意思。丈人说自己四肢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勤快,庄稼也不能及时施肥上粪,连谋生的活计我都忙不过来,哪里会知道谁是你家夫子,哪里还有工夫去留意夫子什么时候路过这里,朝什么方向去了呢?也就是说他没看见孔子。
兄弟还是倾向于第二种观点。以情理推之,子路与丈人只是偶遇,素不相识,人家子路只是问个人而已,丈人何必第一次见面就责骂人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呢?正常人谁会这样无礼?后面孔子称其为隐者,隐者,不为世人所知之贤人也。张口便骂人,而且骂的还是一个陌生人,试问,贤者的素质会这么差吗?所以,丈人是在说他自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子路拱着手立于一旁。丈人看子路很有礼貌,就把他带回家,留他过夜。杀鸡煮黍,盛情款待,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与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孔子认为丈人是个贤者,并让子路回去再拜见他。没想到此时丈人不在家,子路就说了一大堆话,大概这些话全是孔子的意思,孔子让子路把这些话讲给丈人听。有人认为“见其二子焉”这句当在“则行矣”之后,否则,既然丈人不在家,那子路的话是对谁说的呢?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道理。
子路说这些话也很奇怪,单独来看,没有毛病。但这些话为什么想要说给丈人听呢?“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孔子使子路向丈人表达这个意思,目的是在表明自己的想法,自己为什么出仕。而这个前提是丈人曾向子路表示过对孔子师徒出仕为政的质疑才对。但从前面丈人与子路之间的对话里,我们并不能看出丈人的质疑,所以子路的话也没来由,让人摸不着头脑。
对于这些个不通之处,兄弟曾说过,《论语》所载的孔子师徒遇丈人、长沮、桀溺、晨门等等,我们不能认为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所以对于这些记述,有漏洞、有不通之处也不奇怪。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他们之间的对话及其所要表达出来的观点。
伦,辈也,从人,从仑。仑,繁体为侖,侖,理也,有条理有次序之意。伦即是人群中应有之条理次序,包括夫妇,父子,君臣,兄弟等等基本的划分。天伦之乐,即是父子、爷孙等天定的人之伦理之乐。乱伦,即是混乱父子长幼夫妇之伦常。
子路说,人与人之间的长幼之序不可废,那君臣之义就应该废弃吗?只是为了洁一己之身而废了君臣之大伦,这是不对的。君子为官出仕,就是为了维护君臣之大伦,为了尽臣子之义。道不得行于天下,我早就知道了。这同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古时城门按时开关,大概子路天黑之前没来得及进城,只得在城门外面过夜,宿于石门。
晨门,负责早上开启城门的人。
奚,疑问代词,何也。自,由也,从也。奚自,我们今天的语序一般是“自奚”,即是从哪里来的?
晨门早上一打开城门,就看见子路睡在那里,很奇怪,就问他从哪儿来?子路说“自孔氏”,孔氏与季氏、孟氏的用法相同,大概孔子当时正为大司寇,主持堕三都,鲁人皆知孔子为谁,所以子路说“自孔氏”,晨门就明白了。而晨门不但知道孔子是谁,他还认为,孔子堕三都,欲使鲁国重归邦有道,这是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见这个晨门也是一个隐者。
孔子虽然屡受挫折,被迫离开故国,颠沛流离,受尽世人嘲讽,甚至迭遭凶险,但他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未放弃过使天下有道的努力。“知其不可而为之”,非深明大义、有大智大勇之人,不能及此,这也是孔子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