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三国的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打斗的场面,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尤其是蜀国五虎上将作战,更加关注,羡慕向往那种万人之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的拉风场面!
然而再长一点慢慢发现,整体三国战争中,三国之中,反而是自诩正统的蜀国为刺头,爱主动惹事,战斗发生率居高不下,多为主动进攻,无论国力如何!吴国则是被动防御居多,三国之中最具影响的三大战役中,两大战役吴国都属于防御一方,并且在后期主动进攻进展不大,荆州属于特别状况!魏国就不用说了,挨打老油条,综合力量强大,多年来两线作战,按住西头再按东头,越打越强!
简而言之,蜀国整体军事风格偏向进攻,吴国偏向守御,魏国攻守兼备,魏国实力强大,跟蜀,吴两国接壤,暂时不说,蜀,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先说蜀国,蜀国主动的军事风格有几个原因,但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三国鼎立首先就是蜀国的政治格调,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蜀国以汉朝正统自居,现在汉朝被篡夺,怎么都得挣点面子,不然天下人怎么看!魏国虽然实力强大,但在我蜀国眼里,依然是国贼,蜀魏势不两立!
这个政治纲领,原本是使得蜀国能占有那么一点微弱的政治优势,却带不来任何实质性帮助。王朝更替,天命有常,下层人民本不是特别关心谁来做皇帝,而是关心明天的锅里是否还有一碗饭吃,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能够使他们安居乐业,谁都一样!不管你是刘汉,还是曹魏,对于上层世家来说,只要有荣华富贵,也是同样的道理,忠君也比不上权力来的实惠,更可况那些想有从龙之功的野心家!
随着时间推移,既成事实越来越被人民接受,纲领的政治号召力越来越低,但这是蜀国立国之本,正是靠着这个才招揽人才,名正言顺的立国,不能放弃,至少在第一代人的时候不能放弃!
其次是蜀国地形使然,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蜀国地形位于长江上游,天府之国,地形险要,如果从现在的地理阶梯划分,属于第三阶梯,面对一二阶梯,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
吴国方面,可以顺流而下,沿江东指,后来刘备伐吴,前期的顺利就是例证,魏国方面,无论是选择进攻关中还是陇右,都是出川地形平坦,即使战役失利,一旦退回川中,阳平关也好,剑阁也好,均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再夸大一点说,特别适合毛主席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战法,反正你也进不来!
三国再次就是魏蜀两国经济实力体量不同,差别太大!
蜀国后期只占天下十三州之一州,魏占其八,吴占其四,虽然蜀国占有成都平原,地产丰饶,可也不及北方中原,如果正常休养生息,蜀国经济增长率远不及吴魏,尤其是魏国,长此以往,蜀国将被魏国越甩越远,二者更不是一个重量级,这也是诸葛亮所担心的,在《出师表》中提到的"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从后期魏灭蜀时候两国兵力对比,也在一方面验证了这一点。
然后就是蜀国人才凋零厉害。蜀国五虎将,刚立国不久,就几乎殒身大半,后面只有赵云一人,荆州襄樊之战,伐吴夷陵之战,使得蜀国文武人才,大受损害,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后出师表》中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蜀国人才构成有刘备原创团队,比如简雍,孙乾,徐州开始投资刘备的糜氏兄弟等,荆州集团的马氏兄弟,伊籍等,益州集团李严,法正,吴氏兄弟等。天下大乱,得以招揽人才,现在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人才增长如何都不比上那时,更可况当今蜀国的政治号召力,领导人魅力,天下形势还不如当初!
只靠益州一州人才的培养,无论如何是比不上北方多世家大族的魏国的,即使是蜀中多俊才,人才培养毕竟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只能趁现在能用的人还在,尽力一搏。
刘玄德最后就是蜀国第一代,刘备,尤其是诸葛亮个人强烈的责任心和焦虑感!
蜀国第一代创业维艰,魏蜀吴三国开国,只有刘备起于布衣,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英雄际会,乘势而起,开创一国之基!
当刘备得到汉中,又占有益州,荆州两地时,风头一时无二,力压吴魏,天下形势大好,《隆中对》眼看就要实现!然而随着关羽败亡,形势斗转,蜀国不仅丢了荆州,而且人才损失巨大,面对吴国的背叛,戎马半生的刘备,选择了直接伐吴,几乎傾全国之力,此时不要说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其实刘备很清楚伐吴的重要性,他没有被冲昏头脑,他只是想重新夺回荆州,夺回原来的有利局势,再按照多年前那个羽扇纶巾的青年谋划的一样,去实现梦想!
他已经不年轻了,他没有时间了,他必须一搏。
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内心强烈的责任感,也支撑着他为了蜀汉的目标努力奋斗,同时更支撑起了蜀军以攻为守的军事路线,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加上此时蜀汉的形势以及时光的飞逝,使得诸葛亮的思绪中充斥着满满的焦虑感!
这些在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出师表》,甚至是连在对儿子成长叮嘱的《诫子书》中,都可以看的出来,尤其是《后出师表》,此表中诸葛亮担心蜀汉如果长期不行征伐,会致使孙氏坐大,而且痛述人才凋零,更担心自己身体状况,同时责备关羽,对于关羽葬送大好形势,表示出了深深的遗憾!
即使在蜀汉朝廷奏事时,刘禅自己都表现出了为何一定要北伐的疑惑时,诸葛亮仍然一力坚持,维持着蜀军全力北伐的计划!
诸葛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与其说是他在教育儿子珍惜时间,倒不如说也在感慨自身来日无多!
因此在诸葛亮辅政期间,蜀汉军事坚持一直以攻为守的路线,奈何不得其时,直到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执政,休养生息,蜀军休养不出,却错过了魏国司马氏夺权内乱的机会,等姜维再继承诸葛亮之志,出兵北伐的时候,司马氏已经在魏国站稳脚跟,并且力量更加强大,蜀军此时北伐,已经无能为力!
其他的原因则是蜀中之地,尤其是南中,民风剽悍。
在诸葛亮调教下,蜀军战斗力强悍,蜀国步军,堪称三国步军之首,其中更有无当飞军等天下劲旅!
从战略来讲,蜀国军队四出,也是在争取更有利的战略优势和战略纵深。
战略一方面可以说是地形的延伸,蜀国东向对吴国作战,是要取荆州,想重新建立《隆中对》时的优势,北向对魏国作战,有两个方向和路线,一个是要取关中,争取取得如汉高祖时候,出陈仓,定三辅,得以关中三秦大地为根据地的优势,倘能如此,蜀汉大业可以说从形势上取得根本性的逆转!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目标就在于此,出奇制胜,连战连捷,目标直指长安,可惜街亭战败,前功尽弃!
另外一个就是取陇右,结交羌胡,威胁雍凉,取得方面优势,也能得以更多的训练和装备骑兵,从而丰富自身兵种,缩短与魏国骑兵差距!姜维北伐的路线就凸显了这一点!
综合以上,蜀国军事一直采取以攻为守的军事策略!
ps:客官稍等,稿子已经写好了,在出锅的路上,热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