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橙全心理学院
职业生涯和学生生涯的本质区别在于,学生生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路很难走,但是只有一条。至于职业生涯,我们面对的是一片旷野,前面有无数条路,甚至看上去没有路的地方也能走,问题就在于哪条路适合自己。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01
正式开始前,我想先跟你做一个有趣的测试。请你试着问自己以下5个问题:
1、 你认为踏入社会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重要吗?
2、 那时候你选择第一份“沉浸式”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是哪几个?
3、 你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持续了多长时间?
4、 你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影响到你现在的工作了吗?
5、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还会选择当初那份工作吗?
当我在工作坊以同样的这样5个问题开场时,学员们迅速演变为两个阵营:一组坚持认为:第一份“沉浸式”工作非常重要,它是职场生涯的起点,将会决定职业成长的高度,会决定未来的职场人生观。另一组则认为: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并不重要,因为人生很长,并不会被第一份“沉浸式”工作所束缚。未来还可能转行,而转行成功的人真的很多很多。那么到底哪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暂时不作任何评断和展开,现场接着我又提出另一组问题:
1、假设我们所在城市的综合平均消费水准是每月4000元
2、 假设你今年大学刚毕业3、 现在有两个Offer摆在你面前4、一个是非常心仪的工作(5000/月),一个是可以凑合的工作(6000/月)
02
原生职场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它直接构成并影响一个人的心理资本发展机制。从校园踏入社会的一霎那,我们常常充满着探索和期待,但也会感到累,感到迷茫,感到挫败和失望。关乎一生的命题,却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亟待解决,过于集中和浓缩的重要命题:结婚生子、角色定位、职业规划、个人发展等,都需要一手掌握。在我们生命力和热情最强盛的年纪里,需要面对的大部分抉择,直指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走向。人生三个最重要的命题:爱、职业和世界观,都将在这个阶段得以重塑和成型。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你的职业态度、认知模式、工作方式和思维视野也将在这个阶段形成。绝大部分年轻人在学校毕业走向社会时,会发现自己获得了和自己过去不同的世界观,同时这个世界观和职业观还会在未来被不断地继续修正。心理学家凯尼斯顿这样描述这段时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在这个阶段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这份工作经验会如何为未来在整个成人期想要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
我擅长做什么工作?
什么类型的工作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什么样的收入水平我可以接受或者承受?
什么工作即使我长期做也会觉得满意?
需要指出的是,年轻人的这种探索和实践并不总是愉快的。来自一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认为18~30岁是人生最艰难时期。工作压力大(59.8%)和经济收入低(55.1%)被认为是导致人生艰难的两大主要原因。受访者感觉艰难的其他原因还有:
无明确的发展方向、迷茫焦虑(32.6%),
晋升空间窄(32.3%),生活环境恶劣(29.0%),感情不稳定(28.0%),学习能力差(18.4%),人际关系处理不好(17.3%),自我认知角色混乱(14.2%)等等。
而恰恰就是在这个阶段,原生职场能否给到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力量感、包容感和链接感就显得尤为关键。从健康的原生职场氛围走出来的年轻人,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在经历困境或磨砺时依旧充满自信、喜欢挑战并且善于沟通与合作。企业或者团队就是他们的镜子,在榜样的作用下耳濡目染。而从存在弊端的原生职场氛围走出来的年轻人,时时警惕事事存疑,可能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怀疑公司、怀疑上司甚至怀疑自己。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仿照自己在踏入社会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场景里,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节点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的职场生涯中的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职业环境和路径发生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有可能会成为阻碍。更为重要的是,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之后的职业生涯。职业发展有点类似我们穿衣服,如果第一个扣子扣错了,就可能一路错下去。因为从事一份职业越久,路径依赖的影响就越大,固定路径所带来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心理速率就越高,更换路径(更换职业规划)的成本也随之增加。也正因如此,“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在现实中往往是纸上谈兵不堪一击。我们都不难理解,一个理想的职业选择模型等同于个体兴趣、能力、价值观和社会需要的最大公约数。而原生职场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所同时扮演的孵化器、反应器和加速器的角色。
03
04
写在最后,我建议你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不要轻易辞职。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大概40年,即便第一份“沉浸式”工作不是自己特别中意的,也应在完全理顺之前至少做满两年。没有两年以上的积累,一份工作根本谈不上有经验或者理性的认识。我并不是建议大家遇到烂工作不要放弃,而是不要轻易放弃。这中间的区别在于:你是否尝试过所有的解决方法,是否有充分的理由支持你做出放弃的决定。什么叫充分的理由?足够理性,足够全面,足够对未来的自己负责,而不是当下情绪化的藉口,也不是一言不合就辞职。想要放弃不难,难得是真正看透之后的坚定和释然。或许有人会问:如果第一份“沉浸式”工作我坚持了两三年后发现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那这段经验不是白白浪费了吗?我想不能简单这么理解。看你如何对待自己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如果你是混了两三年,那才叫白白浪费,因为你都没怎么投入怎么会有产出?如果是努力工作了两三年,最起码你的能力会有提高,如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几乎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无论如何,在我们走出校园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过程中,我们还未被完全定型,还可以去试错、去发掘潜力。当成为职场上的往届生,企业主招聘时看重的就是既有能力,不会再给更多的耐心和包容。然而,原生职场不健全不应该是自己放弃自己的理由。它的确决定了我们的起点,但终点去向哪里,还得由我们自己选择自己走,别让它演变成新的宿命论。
作者 | 橙全心理学院 M-EAP咨询事业群编辑 | 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