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朝的“补阙”和“拾遗”——有点意思的历史205】

来源:二三娱乐

【唐朝的“补阙”和“拾遗”——有点意思的历史205】

【唐朝的“补阙”和“拾遗”——有点意思的历史205】

      补阙拾遗是一个成语,从字面上来说,就是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采录遗逸的事迹。西汉司马迁写的《报任少卿书》里,就有:“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

        在世界的历史上,虽然中国帝王的集权和专制达到顶峰无以复加,但历朝历代总还保留和设置了一些谏议制度和进谏形式,朝廷里总还有一些“谏官”和“言官”。

        最有意思的,就是武则天在垂拱元年即685年,直接把“补阙”和“拾遗”作为朝廷谏官的名称,开始设置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合称“遗补”,他们同掌供奉讽谏和荐举人才。左拾遗、左补阙隶属门下省,右拾遗、 右补阙隶属中书省,各设两人,后增至各六人。补阙拾遗官位比较低,补阙只是从七品上,拾遗才是从八品上。

【唐朝的“补阙”和“拾遗”——有点意思的历史205】

【评点】

        唐朝自武则天设置补阙拾遗以来,后来的南宋、元朝、明朝等,皆沿用了这一“谏官”的设置。这说明就是再专制集权的帝王,为了自身的皇位稳固,为了永保江山社稷,有时也还是希望能够听到一些“谏言”,以弥补自身和朝政的过失。

        在唐朝的“补阙”和“拾遗”中,留下了这么一段“文学佳话”:

        公元757年四月,杜甫从“安史之乱”的叛军囹圄中,脱身逃到陕西凤翔,唐肃宗甚为高兴,便任命杜甫任左拾遗。后来著名的诗人岑参任右补阙。他们两人同仕于朝,既是同僚,又是诗友。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国事纷纭,可杜甫和岑参虽然是“补阙”和“拾遗”,位列朝堂却居官闲散无事可做。于是岑参有诗赠杜甫《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

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

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

自觉谏书稀。

      岑参这首诗,是一首委婉而含讽的诗,采用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表面颂扬,实际是感慨身世遭遇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他们感叹“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他们讽刺“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只一年多,杜甫和岑参皆辞任“补阙”和“拾遗”一职。

        现在常有人提起“补阙”和“拾遗”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有人说类似纪检会和监察委,我觉得纪检会和监察委只查处不谏言。“补阙”和“拾遗”更像现在的“国务院参事”,也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都有“谏言”的职责,就看他们愿不愿意“补阙”和“拾遗”了!

        其实在民主法治的时代,宪法和党章都赋予每个人都有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权利和职责,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只要拿起手机,人人都可以、都应该是“补阙”和“拾遗”!

时间不会倒转,

但历史的悲喜剧,

却经常重复上演!

20180720读史有感

【唐朝的“补阙”和“拾遗”——有点意思的历史205】 【唐朝的“补阙”和“拾遗”——有点意思的历史2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