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亮剑》这本书,李云龙的后半生没有哭墙

来源:二三娱乐
耶路撒冷有一面哭墙,那些流亡的犹太人,回到以色列,在哭墙面前哭诉颠沛流离的苦,心灵会得到抚慰。

一部真正好的现实主义作品,看完后会使人哀叹历史,反思人生,比如都梁的《亮剑》。

《亮剑》这本书,李云龙的后半生没有哭墙

我相信都梁在写《亮剑》的时候,前半段充满了激情,后半段一定是流着泪写完的——因为读者读了都是掏心掏肺地痛,更别提作者本人了。就像我一样,仿佛为了寻找自虐一般,重新翻起这本书时,原本明亮的心,充满了忧伤,甚至忧伤得无边无际,为书中的人,也为在历史中被忽悠被折磨命运多舛的个体,新中国各种运动中,许多灿若星辰的正派人类,皆被扑倒,虚伪、无情、邪恶的鬼魅魍魉,肆虐横行,没有人知道真相,也没有人根本糊涂,是无助的痛苦,弥漫在这个混沌的世界。

文学真正的魅力,总是隐藏在永恒的悲剧里。电视剧只拍了李云龙的前半生,后半生并不提及,然而,此书最厚重的,其实就是后半本,镇反、反右、饥荒、文化大革命之中烟尘漫漫的诛心之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逃得了反右,逃不过饥荒,逃得了镇反,逃不过文革。

我一直认为,以李云龙的性格,应该能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因为他比赵刚、丁伟和孔捷更滑头,然而最终心灵深处的勇士来敲门,让他放弃了苟活的机会,都梁要他像刘少奇一样,有尊严地自杀,用视死如归面对暴政的迷茫。我一直认为,一个对悲伤的历史不敢宣讲的民族,一个歌颂时代大于反思年代的民族,谈复兴和崛起,非常地自欺欺人。

关于电视,本来可以拍成一部异常丰满的党史,最终还是拍成了抗日神剧,朝廷年轻时的冲动,少年做的梦,失落的季节,没有完整的人生。

有人不珍惜痛苦,也不在乎别人的痛苦。他们只会卑躬屈膝,他们只会粉饰太平,他们为了权力和利益,背叛是经常的,奉承是必须的,思考是不要的,人性是可以忽略的。

无论李云龙多么骁勇善战,他最后被自己人逼死;无论赵刚多有抱负,他最终只是冯楠的墓志铭;无论田默轩多么睿智,他还是上了红太阳的当;无论田雨多么坚强,她还是留下了六个孤儿;无论李云龙的特种部队多么武功盖世,无奈老板的老板是真正的东方不败。

犹太人的历史,充满了悲伤,他们建了哭墙,哭自己的不幸,也哭敌人的无情,哭人性,也哭被孤立,在哭泣中崛起,在哭泣中树立自己的丰碑。

德国人苏联人制造了墙间的罪恶。

德国人却仍然崛起,是因为这是一个敢于正视痛苦,并反复宣讲痛苦的民族,哪怕是别人的痛苦自己的无耻。不论德国人二战时多么法西斯,战后总理勃兰特还知道在犹太墓前惊天一跪;他们反省,并且正视自我,这也是全世界愿意继续跟他们交朋友的原因。

耶路撒冷的哭墙

李云龙的身后,有平反,但没有哭墙,他的精神世界在失去赵刚后就已开始崩塌,他一生以大老粗为荣,当上军长后方明白知识的可贵,理想再丰满,走进认知的死胡同,铁骨铮铮的汉子,不得已接受了悲剧的人生。像这样的个体,有几千万,然而现在不可以回忆,不可以反思,年轻的一代,活在美化的环境中,有一天,真实被彻底掩埋,历史被重新打扮,只怕重复的错误又会变成初犯。

我是公子韬韬,读书写笔记,爱思考,支持现实主义文学。

你可能还会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