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回乡偶记75-77

来源:二三娱乐
回乡偶记75-77

  回乡偶记之75:我的二哥二嫂

  我和母亲在老家那几天,最辛苦的人,当然是我的二哥二嫂。

  母亲和小弟从远处归来,二哥二嫂高度重视,早早地就做好了准备。尤其是二嫂,从吃到住,从床单被褥到洗漱用品,全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安排。

  二嫂把家里收拾得很利索,二哥的任务似乎只剩下一个,就是变着花样给母亲和小弟做好吃的,生怕重了样,更怕我们吃不好。

  说到吃,我这个传说中的吃货真有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第一件发生在年前,也就是腊月二十九那天。

  这天晚上,二哥往铁锅里倒入菜籽油,大舅往灶堂里添加柴块,很快把油煮沸。眼看油温差不多了,二哥开始往锅里下事先剁碎并加入淀粉和佐料的精肉,炸成一个个没有规则的金黄的肉坨坨。

  这是老家久负盛名的传统年食——滑肉(念“如”),色泽金黄,外酥里嫩,气味芳香,是儿时记忆里的人间第一美味。

  二哥是炸滑肉的高手,不仅善于配制调料,而且火候掌握得极好,鲜有不熟或炸过头的时候。

  滑肉这个东西,讲究的是现炸现吃。出锅后稍稍降降温,以不烫手为宜,此时入口,菜籽油特有的芳香和肉的原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绝对的唇齿留香。

  这天晚上,刚炸好第一锅,二哥就招呼我和母亲去尝鲜。

  相对于母亲的斯文,我就显得很鲁莽了,用手抓起最大的那一块,顾不得烫手烫嘴,很快便化有乌有。二哥见我狼吞虎咽的样子,一边开心地笑着,一边又给我拿了一块:赶紧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此时二嫂刚好进灶屋,开起了玩笑:你们两兄弟还偷嘴索?

  第二件发生在2月10日,也就是正月初一早上。

  包汤圆时,侄儿超超建议包一枚硬币在某个汤圆里,看谁今年的运气好。大伙儿都表示赞成,但一时找不到硬币,只好把一个五元的纸币叠了又叠,连同少量的馅包进一个汤圆里,之后下锅煮熟。

  吃汤圆时,一家老小个个小心翼翼,生怕错过了所谓的好运气。但最终,运气却垂青于孩子,让超超有了意外收获。

  在超超的欢呼声中,我看到了二哥二嫂开心的笑容。

  家人团聚确实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尤其是二嫂,非常看重这个,不止一次说起过年后家里的寂寞。

  由于要伺候超超年迈的外婆,二嫂暂时不能外出挣钱了,而二哥则计划年后到南方打工补贴家用。因此,对于二嫂来说,过年这段时光确实很珍贵。

  转眼间,二哥已显老态,二嫂也已四十出头。这是我最不愿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但岁月无情,谁都无法逃掉逐渐衰老的自然规律。

  二嫂的胃不好,还有些气血两虚,犯病时气喘不止,四肢酸软,自个儿根本动弹不了。尽管如此,她还是竭尽全力操持着家里的大事小情,总在忙这忙那,鲜有停下来的时候。

  初二早上,见我的外套有些脏了,二嫂非要我脱下来洗洗。我说不用,二嫂坚持着,笑称你这样穿回沈阳,弟妹还不得骂我懒呀?

  听二嫂这么讲,我没得说了,只能乖乖换上二哥的衣服,任由她去忙碌了。

  在家那几天,二嫂念叨最多的,是她那在外打拼的大儿子,不止一次提到年底那小子要带对象回家。我和二嫂开玩笑:那你就快要当奶奶了。

  二嫂笑了,满脸的憧憬与幸福。

  天高云淡  2013年3月18日07:23补记于沈水之阳

回乡偶记75-77

  回乡偶记之76:把好吃的留给弟娃

  嘿嘿,我得再次坦白从宽,我就是一个吃货,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刚刚才吃了老婆做的煎鸡蛋,还唇齿留香哩,脑海里又浮现出过年时二姐家那一大桌子美味。尤其是那盆香喷喷的狗肉,至今念念不忘,差一点就垂涎三尺了。哈哈。

  说起那盆狗肉,还得感谢姐夫的未雨绸缪。

  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姐夫听说他的一位哥们杀了一条狗,第一时间去要了一个后腿,拿回家腌制烟熏,做成腊肉,就等我这个好吃佬回去享用。

  回家的头一天,姐夫就问我:弟娃,你爱不爱吃狗肉?

  我一听,两眼立即放光:爱吃得很!哪里有噻?

  二姐在一旁搭腔:你哥儿找人弄的,改天去我家,我做给你吃。

  “哥儿”是我们老家内弟对姐夫的昵称,“哥”念“锅”,“ 儿”发一声,一个很亲切的称谓。自打姐夫和二姐确立恋爱关系开始,我就一直叫他“哥儿”,一叫就是二十多年。

  可能真是应了那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老话,我和哥儿竟然长得有几份神似,老家一些眼神不好的人,要么把他认成我,要么把我喊成他,闹了不少笑话。

  对我这个舅佬倌,哥儿一直爱护有加。我们两个也有共同语言,只要凑到一起,总有唠不完的话题。

  虽然二姐和哥儿没有明说,但我相信那个腊狗腿就是为我和母亲准备的。他们年前没吃,过年那天没吃,直到我临走那天才作为压轴菜端上饭桌。

  说实话,在朝鲜族分布较广的东北工作生活这么多年,吃狗肉的机会真是不少,但吃川渝风味的狗肉,确实是第一次。

  不论干什么,第一次总是难忘的。特别是对一个标准的吃货来说,二姐家那盆溢满家乡味道的狗肉,更是难以忘怀了。

  我不知道这是二姐的杰作还是姨娘的厨艺,反正那味道十分特别,肉香药香完美结合,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人间佳肴。

  “姨娘”是我们老家对出嫁姐妹的婆婆的尊称。这里所称的姨娘,专指哥儿的母亲,也就是我二姐的婆婆。

  我这位姨娘是个能干人,丈夫去世后一直和我哥儿二姐生活在一起。她做得一手好饭菜,对我们这些二姐的娘家人向来热情,每次都是盛情款待,从无例外。

  那盆狗肉可能是二姐炖的,但里面那些有着特殊香气的中药材,应该是姨娘亲自从野外挖回来的。

  老家历来就有中药炖肉的习俗。那些我至今都认不出来、叫不出名字、现挖现洗现炖的荆荆草草,看似不起眼,一旦与肉炖在一起,就有了特别的香气,而肉也因此别有风味。

  这样的药膳,城里人是无福消受的,那股天然的新鲜的清新的味道,绝对是千金难买。

  就拿2月12日中午在二姐吃的那盆狗肉来说,不仅熏制的狗肉大受好评,连那些可以食用的中草药根茎也被一抢而光。

  我自然不用担心抢不过他们,因为二姐和哥儿都在不停地关照我这个弟娃,这个给我舀一大勺,那个给我夹一筷子,我面前的碗几乎就没空闲过。

  天高云淡  2013年3月19日07:16补记于沈水之阳

回乡偶记75-77

  回乡偶记之77:和谐的叔侄亲情

  血缘这个东西真是神奇,即便隔了代,依然可以息息相通。

  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叔叔姑姑对侄儿侄女的亲近和疼爱,当然也包括舅舅姨娘对外甥外侄女的迁就和纵容。在血缘的作用下,大人爱得浑然天成,孩子们也心安理得。

  这样的事情,就发生我和二哥的小儿子超超身上。

  超超这个娃儿,对于我们这些家人来说,是个意外惊喜;对于二哥二嫂而言,则是个意外。

  简单点儿说吧,超超是超生的,当年还罚了一万块钱。

  说起这一万元罚款,不得不说说超超与他妈妈的那场唇枪舌战。

  那天在家里,二嫂闲着没事,和自己的小儿子打起了嘴仗,说超超欠老汉老娘一万块钱,要他记在心里,到时别忘了还。

  正上小学五年级的超超一点也不含糊:“这可不关我的事,我又没让你们生,凭什么让我交罚款?”

  二嫂哭笑不得,超超则嬉皮笑脸,刚对付完他妈妈,又非要拉着我这个幺叔和他杀一盘象棋。

  那副象棋是我送给超超的新年礼物,是年前带他去街上买的。几天下来,他的新鲜劲还没过,一有空就拉着我厮杀一番,屡败屡战,乐此不疲。

  我也乐意见超超那副永不服输的样子,每次都痛下杀手,三下五除二就攻陷他的大本营。

  这娃儿也真够皮的了,认赌服输,从不气馁,总是乐呵呵地望着我:再来一盘?

  超超的大名叫昊胜。这和他的性格很像,上进心强,争强好胜,真是人如其名嗬。

  对于我这个幺叔,超超有种天然的亲近,跟我很随便,甚至开我的玩笑。

  腊月二十八那天,这娃儿竟然拐弯抹角地拿我偏胖的体形开涮。以下是叔侄俩的对话实录:

  “幺叔,你的身体像一种动物。”

  “啥子动物?”

  “我们过年都要吃的,灌香肠也要用它的肉。”

  “拷,你说我胖得像猪?”

  超超哈哈大笑:“我可没那么说。你自己说的哈。”

  我也乐不可支,佯装要打他。超超不但没跑,反而继续拿我开涮:“你不是天天跑步吗?怎么还这么胖?”

  这下我真的无语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总不能在这个小屁孩儿面前承认自己是个吃货、管不住那张好吃的嘴吧?哈哈。

  除夕之夜,忘了和谁唠起晨跑的话题,被一旁的超超听见了。

  过了一会儿,小家伙专门找到我,很正式地提出:“幺叔,明天你晨跑的时候,叫一下我呗,我也去。”

  这让我很尴尬。因为在老家那几天,我彻底放弃了晨跑和晨跑之后写东西的习惯,吃了睡,睡了吃,慵懒地过起了猪一样的幸福生活。

  在小孩子面前,这些真实原因是不能说的,我只能这样告诉超超:老家天亮得太晚,又没有路灯,没地方晨跑。

  超超“噢”了一声,很失望的样子。

  在老家那几天,超超总是粘着我,像个跟屁虫似的,我去哪他去哪,一边走还一边和我唠着千奇百怪的话题。

  超超是个聪明的孩子,考试总是班里第一名,在整个岳溪镇的小学会考中,曾经拿过同年级三等奖。

  看着家里墙上越来越多的奖状,为了鼓励他,我跟超超吹起了牛皮:“你娃娃还得努力哈,想当年,幺叔的奖状可是贴了满满一墙。”

  超超是个重情重义的孩子,去年正月十五我带老妈离开老家一起到沈阳生活那天,他万般不舍,一个人躲在屋里哭泣。

  今年正月初三,因为要去外地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和一名同学老公的生日聚会,我先期离开了老家。超超这次没有哭,但满眼的不舍,一句话也不说。

  正月初五那天,我和老妈坐车去重庆江北机场的路上,超超用二哥的手机发来一条短信,表达着他的不舍与祝福,我感慨他的懂事和牵挂,差点潸然泪下。

  天高云淡  2013年3月20日07:27补记于沈水之阳

回乡偶记75-7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