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人|世界摘要:首先说明我只是一个新人,不是大神!本文仅仅从作者(我)自己现在的视界去深度思考、感受产品|人|世界三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借助Facebook的发展里程为案例分析,借助Facebook成功走向世界的台前幕后,思考这其中产品与人与世界的关系;当然作为一名产品新人肯定有很多不健全的甚至是错误的思考与想法以及一些表达上的不当,请前辈路过提点,愿新人路过共勉;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探讨、分享。
开题篇:新人对产品|人|世界的思考
从个人视界说说我个人对产品|人|世界的思考:
开普勒说:“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定下来的规则非常简单,世间万物依照规则繁衍生息,却又自有其法”。
深度思考:如果把这个世界看作一个产品,那世界万物都是广义的用户,而上帝仅仅是创造了基本的反馈法则,而宇宙作为一个大平台载体;万物自行运转,我们既是用户也是管理者(从广义来说:管理者也是这个产品的用户,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如果把一个国家看成一个产品,那么世界就是一个大的载体,我们在这片国土上繁衍生息,自行运转,而宪法就是最明显的规则,进出口就是输入、输出;用天朝来说:XXX党就是这个产品的后台管理者,同时他们也是用户;当然这是一个在广义中相对狭义的产品,融合生态、自然才算是完善的产品。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微信、天猫、Facebook等等,都是一个产品,我们是用户,当然我们也可能是管理者,它有自己的规则,比如你作为用户(人)申请个微信、必须要有一个手机号;注册Facebook要一个邮箱,你必须填写你的姓名、性别,这就是一个产品的规则;不能在里面发布涉及黄、赌、毒的内容,这也是规则。然而这些规则都需要在大环境规则的前提下建立,比如上面的不能发布黄、赌、赌的内容不仅是产品的规则,还是这个产品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环境下(世界)的规则。
产品另外作为一名产品人,我们不该局限的把产品定义为一个APP、一个网站或是一个单一的软件系统,当然我们也不去做那些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要去打造这个世界、改变整个宇宙...),只是说我们应该放开自己的视界,去看、去听、去感受且思考;而不仅仅只是看产品成功的表面,我们应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听不到的,感受别人感受不到;没有一款成功的产品是仅仅因为一个好的Idear或者单一的强执行者就成功的。
一款成功的产品(如:Facebook、微信......)都是在有人想出一个好的Idear之后,经历了无数人的深度思考、在实践与执行中去不断的改变、去适应社会环境才得以今天的成功的;还得说说我对一款成功的产品的定义:
1、能够适应大环境并很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体验;
2、能够实现商业的盈利即为自己(公司)创造价值,至少维持商业运转;
3、不只是一个消耗机器,还要是一个产出的工具,即还要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
正在思考的人小结:个人认为产品|人|世界三者缺一不可,相互矛盾却又紧密相联,没有世界(大环境)即没有人的存在,没有人也就没有产品这个概念存在;还记得高中时候教科书中有说过这样一句话:“商品之所叫商品,是因为其本身具有商业的价值,因此才称之为商品”;而商业价值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同理产品与人、与世界也是紧密相联的;产品与人同处在社会大环境中同时产品还得有人来用。
叙事篇:从Facebook的台前幕后看产品|人|世界
接下来我们借助一款成功的产品——Facebook来谈谈:产品|人|世界的关系;一起来看看这款产品成功的背后的人与世界;看看这款产品的台前幕后并以此为例说说我们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此处我作为一名产品新人仅仅只是抛砖引玉,望前辈指点,与新人共勉!
有人曾说:如果Facebook用户们选择成立一个国家,那么它拥有全球1/12的人口,仅次于中国与印度。平均每天,全球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浏览、评价、分享,全球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高达7000亿分钟。而隐藏在幕后掌控这一切的,就是马克·扎克伯格。这位不满27岁,被誉为“人类2.0时代”的造物主,彻底改变了互联网时代全球社交联系方式。
Facebook谈到互联网的这一伟大产品——Facebook(国人翻译为:脸书、脸谱、非死不可)的台前幕后,不得不谈到与产品直接相关的人即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1984年05月14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白原市。社交网Facebook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被人们冠以“第二盖茨”的美誉。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扎克伯格拥有135亿美元身家,是2008年全球最年轻的巨富,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他的成功与产品(Facebook)的成功,与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甚至与他所在的哈佛小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
Facebook产品起源看产品|人|世界:
Facebook2004首先我们来看看Facebook这款产品的起源,故事是这样开始的:2003年秋,哈佛大学。恃才放旷的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Jesse Eisenberg 饰)因为自己身为哈佛工科男的那种傲气以及作为程序猿的那种完全按照逻辑对语言毫不加润色的表达把女友气得七窍生烟之后,被女友愤怒的甩掉,当然他自己也很愤怒,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错,而愤怒之际,马克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所有漂亮女生的资料,并制作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辣妹评分。他的举动引起了整个哈佛的轰动,一度致哈佛服务器几近崩溃,马克也因此遭到校方的惩罚。
我们都常说祸福相依,上帝把门关了至少也会给你开一扇窗。也正是因为这次轰动引起了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当时他们正好有意建立一个社交网站,但是苦于没有好的程序猿和创意,他们邀请马克加入他们的团队,一起建立一个名叫Harvard Connection的社交网络网站。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哈佛的学生们强烈要求有一个能够上传图片分享的交流网站,而这与他们正在做的网站Harvard Connection的定位完全不同,学生们要求的是图片分享、交流(约会),哈佛的绅士们都希望自己显得有风度一点,而Harvard Connection的定位是直接帮助学生们约会,因此有过经验的马克自己建立了The Facebook的社交网站,也就是现在仍然声明躁动的Facebook。
小结: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伟大的成功产品的起源并不一定都是事先经过严密的策划,长时间的思考与论证才产生的。而这样在移动互谅王时代也不可能出一个真的伟大的产品,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发展速度真的太快,快到人们的交流都需要考虑成本。同时人们的需求变化也很快,你一个好的想法今天你不做,明天可能别人就做了,就算别人不做,明天也没用了,因为人们又有了新的需求,这是你永远计划不完的。从产品|人|世界来看,人与世界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的,而产品需要适应这个世界并与人建立连接。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研发必须敏捷化,必须快速迭代,特别是在产品初期;我们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市场情况以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快速的调整产品路线,人与世界都在随着时间不断的变化,产品如果不变,结果我们可想而知!如咱们熟悉的微信、QQ、天猫等产品,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后面要怎么做吗?我想应该是不知道的,都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不断的去完善,不断的去挖掘用户需求、去适应社会需求与规则才得以壮大和成功的(当然当然产品的成功也不排除资本的运作问题,请继续往下看,后面我们会讲到)。
Facebook产品发展史看产品|人|世界:
Facebook发展史小结: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好的产品是会收到市场追捧的,当然并不是说不需要运营,不论是在过去现在或者未来,再牛的产品都是需要运营的,就像是强大的国家也需要一个政府来管理一样。而作为创业者(产品的创始人)很多时候我们考虑问题可能需要考虑得更多,当一个好的想法变成产品并收到社会的需求认可时,可能不仅仅要考虑产品本身的问题,还需要考虑产品与人、产品与社会的问题。从产品|人|世界来说:不是有了产品,产品与人或者帮助人与人建立了连接就完了,产品需要不断的去维持这种关系、强化这种连接以及更好的适应世界的规则(社会需求的变化、用户需求的变化)。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好产品总是会收到资本的青睐,就在此时也就是2004年9月,马克和他的Facebook迎来了Peter Thiel 和 Reid Hoffman 的第一轮天使投资共50 万美刀,占10%股权,此时 Facebook 总估值500万美刀;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融资由于在网站发展定位上存在分歧(一个主张投入更多的广告位实现盈利,一个主张保留网站的趣味性)以及财务上的问题使得马克与其最好的朋友爱德华多·萨维林产生了分歧,几乎关系决裂,引发了一系列的纠纷问题。关于其中的是非关系我们就不去探讨了,首先对本次无关,其次我们也并不是真的了解事实情况,所以此处只是做事件描述用于我们了解起产品的发展史。
有了这笔投资,为Facebook的初期发展解决了燃眉之急,使得Facebook的服务能够很好的支持用户,2004年11月30日,Facebook的用户数超过100万。那一刻随着一次数据的刷新,整个公司都沸腾了起来,而马克只是在座位上享受这种作为产品创始人自己才能体会到的源自内心的喜悦,与金钱无关、与他人无关,仅仅是创始人内心的喜悦。很快随后的第二年,很多其他学校也被邀请加入。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大学后缀电子邮箱的人(如.edu,ac.uk等)都可以注册之后,在Facebook中也可以建立起高中和公司的社会化网络。
小结: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产品,团队很重要,资本也很重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行业、职业都开始垂直细分,需求越做越细;一个人的力量想要打造一个成功的产品已经是很困难了,或者说仅仅凭一个好的想法是完全不够的,互联网即移动互联网发展这些年有多少好的想法胎死腹中,有多少美丽的梦想破碎在摇篮里。有的是因为团队发展到后期因为意见的分歧或利益的问题开始决裂,从而导致产品破碎;有的是因为资金周转不开甚至断链而导致梦想破裂;这些我们随便网上找找就能看到很多,在此不做论证。
如本所案例Facebook如果没有第一轮50万美元将的天使投资,或许也就没有今天的Facebook了,或许叫别的其他的book了。同时作为一个产品人特别是产品的创始人(发起人),我们看到或许不只是金钱、盈利,更多的是我们感受那种我们面对自己产品成功的喜悦,当你的一个产品服务百万人的时候,那种成就感远胜过你赚了10亿美金。
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显然还不止这些,只有保证自己不被产品的成功和利益冲昏头脑,我们才能在产品成长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保证产品的灵魂不扭曲,保证产品一直良好的运营下去,从而赢取更大的成功。即产品|人|世界是紧密相关的。产品、人共存于这个世界,人创造的了产品,给予产品灵魂,影响了世界的发展;但是反过来产品的成功或失败也会影响到人,从而影响世界的发展,这是一个亦正亦反的微妙平衡。
以下是Facebook后续时间轴简介:
2005年5月,Facebook获得Accel Partners的一千两百七十万美元风险投资,在帕克的安排下,萨维林所持有的股份从34%被稀释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从而直接导致了他的离开甚至后面的反目成仇。
2005年9月2日,Zuckerberg推出了Facebook高中版,并称这是最合乎逻辑的下一步。虽然最初,这被定位为需要邀请才能加入的社区,仅15天以后,大部分高中的网络不需要密码也可以加入了(虽然Facebook账户还是需要的)。
2006年2月27日,应用户要求,Facebook允许大学生把高中生加为他们的朋友。
2006年7月25日,Facebook增加了更多提高收入机会的功能。和苹果iTunes的合作推广活动中,加入“苹果学生小组”的用户可以在9月10日之前每周下载25首单曲。这个推广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在秋季学期开学前对苹果和Facebook的服务都更熟悉和喜爱。
2006年9月11日,Facebook对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这引起了很多现有用户的抗议。但两周后,Facebook注册仍旧对所有拥有有效电子邮件地址的人开放。
2007年7月,Facebook完成了第一次对其他公司的收购,从Blake Ross和Joe Hewitt手中收购了Parakey(译者:Ross和Hewitt是火狐浏览器的作者,Parakey是一个被称为网络操作系统的平台)。
2008年5月Facebook全球独立访问用户首次超过了竞争对手Myspace。
2009年8月10日,facebook宣布收购web服务公司friendfeed,继续向用户提供和好友分享和互联的最好工具。
2011年Facebook的总营收在2011年高达37亿美元,远远超过了2010年的18.7亿美元和2009年的7.77亿美元。
2014年美国社交网站脸谱19日宣佈,将以约1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快速成长的移动通讯公司WhatsApp。
小结:从Facebook的时间轴我们可以看到:Facebook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同时我们可以看到,Facebook的发展就像马克·扎克伯一样,井井有条而无趣,敏锐但乏味,追求进步却没有任何明显的意识形态诉求。如马克说的一句话:“我们创建服务不是为了赚钱,我们赚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认为这才是做事的态度”。对此我印象深刻,虽然作为一名产品新人,但是我认为作为一名产品人也应该抱有这样的态度去做产品。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做产品不赚钱,那样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一个合格的产品得有自己的商业计划;而我想表达我们做产品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去追求商业上的回报,也就是不要为了产品而做产品。在追求利益、商业回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多从产品与人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用户的诉求,市场需求以及更好的规划产品的发展路线。
Facebook接下来看看Facebook的目前版本的主要功能功能:
体验版本:Facebook(版本:安卓77.0.0.20.66)
体验环境:华为P8(安卓5.1)
主要功能:作为人与人沟通的链接,通过文字、照片或视频与好友分享自己的状态。
主要功能模块:搜索、消息、用户中心、好友动态、推荐列表(好友推荐)、系统消息以及功能中心;
首页主要展示好友动态(文字、照片、视频),同时可以直接点赞、评论、分享;也可以在首页进行信息的发布(文字、图片),签到等;
搜索搜索默认自动搜索,即输入完成自动开始搜索,下方展示结果列表(好友、内容、游戏等);
消息Facebook消息用于好友之间发送消息进行即时沟通,需要下载Messenger附件才能使用;
用户中心用户中心展示个人信息,好友搜索以及最近联系的好友列表,附近的人搜索等;
推荐列表好友列表主要展示好友添加请求,可能认识的好友以及好友的基本信息(名称、头像等);
系统消息系统消息主要是和你相关的一些系统信息,如加好友成功或拒绝提示好友生日提示,好友动态提示等;
功能中心功能中心包含了几乎所有Facebook的功能;
常用功能:个人主页、活动、Messenger(消息)、周边好友、Instagram(图片分享好友)、Moves(运动记录)、搜索好友;
应用:
那年今天、游戏、聊天、赞主页、搜索周边、好友、应用邀请、照片、编辑建议、打招呼;
小组:
已经加入的小组、新小组(推荐)、创建小组;
公共主页:公共主页
动态:最新动态、好朋友;
兴趣:主页和公众人物
帮助与设置:
应用程序设置、语言、动态消息偏好设置、账户设置、代码生成器、帮助中心、活动日志、快捷隐私设置、条款与政策、报告问题、简介、Mobile Data、退出;
体验总结:以上是Facebook 的基本功能介绍,因为本人也是初次使用Facebook,由于功能过多且复杂详情不做介绍(其实是英文不好),请自行注册体验,如果在国内使用记得需要先翻墙,否则无法联网使用,推荐安卓翻墙软件(Lanter翻墙),百度就可以下载;对于注册问题,目前虽然会自动检测手机语言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不支持直接中文版的,需要登录以后在功能中心去设置(选择Language然后选择中文(中国))。
初步的体验感是非常棒的,作为一个对英文几乎是处于“陌生”的我,都能够顺利的完成注册并设置为中文(截图大家应该也看到了只能部分中文,你总不能让人家国外人发动态也用中文吧,所以学习好英文还是有用的!);还能够加好友,看看动态;我觉得就已经很棒了,至少从交互和用户体验这一块来说证明是很人性化的;同时界面也非常的棒,相信大家通过截图已经看到,简单、大气、排列整齐,内容多而不乱,这和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风格真的很像;对于我这种处女座的人来说如果一个新东西版式不好我会抓狂,还不说是英文版,但是Facebook给我的感觉能够我用起来感到舒心。
Facebook近况:
Facebook再一次,Facebook成功地让所有数字都出现了增长,尽管增长的速度有些缓慢。在2016年第一季度,Facebook的月活跃用户数量仅增长了3.77%。
该财报还显示,66.1%的Facebook用户每天访问这个社交网络;65.5%的Facebook移动用户每天访问这个社交网络。而且,54.2%的Facebook用户只通过移动设备来访问这个社交网络。
最后我们来看看Facebook的历史融资情况:
Facebook 历次融资事件如下:
天使投资
2004年9月,Peter Thiel 和 Reid Hoffman 天使投资 50 万美刀,占10%股权,此时 Facebook 总估值500万美刀。
Peter Thiel,PayPal 联合创始人和前 CEO,Facebook 董事会成员。
Reid Hoffman,LinkedIn 联合创始人和执行总裁,Greylock 基金合伙人,前 PayPal 执行副总裁。
A 轮融资
2005年5月,Mark Pincus、Reid Hoffman 和 Accel Partners 共投资 1270 万美刀。
Mark Pincus,Zynga 联合创始人和 CEO,SupportSoft 创始人和前CEO。
Accel Partners,世界五大风险投资机构之一,成立于1983年,投资项目包括 Dropbox、ComScore、Baidu、Foundry、Networks 等。
B 轮融资
2006年4月,Greylock Partners、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 和 Founders Fund 共投资 2750 万美刀,总估值5.5亿美刀。
Greylock Partners,成立于1965年的老牌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项目包括 Path、Instagram、Cloudera、Dropbox、Tumblr、Groupon、Digg 等。
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成立于1999年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项目包括 Evernote、Yammer、Tremor Video、NextG Networks 等。
Founders Fund ,成立于2005年,投资项目包括 Yammer、Path、Spotify、Gowalla、Slide 等。
C 轮融资
2007年10月,微软投资 2.4 亿美刀,占1.6%股权,总估值150亿美刀。
2007年11月,李嘉诚投资 6000 万美刀,占0.4%股权。
2008年1月,European Founders Fund 投资 1500 万美刀。
European Founders Fund,投资项目包括 LinkedIn、Nirvanix、Tremor Video、MediaMath 等。
2008年3月,李嘉诚投资 6000 万美刀。
D 轮融资
2009年5月,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投资 2 亿美刀,占1.96%股权,总估值100亿美刀。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投资项目包括 Zynga、Groupon、Spotify、Airbnb 等。
2010年6月,Elevation Partners 投资 1.2 亿美刀,总估值240亿美刀。
Elevation Partners,投资项目包括 Palm,Yelp,MarketShare 等。
2011年1月,高盛和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共投资 5 亿美刀,总估值500亿美刀。
总融资金额达到近 13 亿美刀(不含贷款)。
叙事篇小结:
从马克.扎克伯格到Facebook整体给人一种简约、有序却又无明显意识形态的感觉,能够从Facebook里面感受到马克的那种:“我们创建服务不是为了赚钱,我们赚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认为这才是做事的态度”这种无明显商业意识诉求的产品态度,扎克伯格不仅仅创造了Facebook这款产,同时还赋予了这款产品以灵魂。
产品经理就像产品的父亲与母亲,不只是要给予爱,还应该给予他灵魂。人没有灵魂,躯壳就会无所寄托;产品也是如此,产品没有灵魂用户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要做什么!
从马扎克伯格创业在哈佛引起轰动开始到覆盖全球20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到现在今天覆盖几乎全球,从高校学生到高中到职场精英到现今开放注册;覆盖全球70多种语言,二十多亿人使用,月活跃用户达16.5亿;日活跃用户曾一度突破10亿。马克.扎克伯格的理想还不止于此,2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脸书)CEO扎克伯格在公司会议上表示,他希望到2030年时,Facebook的用户总数达到50亿人,计划在互联网欠发达地区,提供免费的互联网入口Free Basics等等。
从这些数据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产品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普遍认可、所获得的成功;看到的不仅仅是产品带来的利益;看到的不仅仅是扎克伯格个人的功成名就;更多的应该是作为产品人的这种野心、雄才大略、长远的目光以及扎克伯格对产品与人、产品与世界三者间的的深度思考。
一个产品能够同时满足这么多个国家的语言已经相当不易,还要同时适应这么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规则;还要满足不同环境下不同年龄用户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被用户所接受;满足几亿人人同时沟通,几十亿的照片、信息在世界各地流转。这其中除了把产品本身做到极致以外能缺少产品与人与世界的深度思考吗?而同时Apple、Google也做到了这点,作为产品人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为什么泱泱大国却没有一个产品或者一个品牌走向世界(申明:我不是愤青,只是想引发大家对产品|人|世界的深度思考)!
结语篇:对产品|人|世界的思考总结
最后作为一名产品新人对产品|人|世界三者的思考总结:
首先我把自己对产品职业的的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产品人对产品|人|世界的思考:
①怎么做;②做什么;③为什么。然后分别从这三个阶段理解做为产品经理对产品|人|世界的思考:
1、首先作为产品新人我们需要掌握并清晰明白的事情主要就是怎么做的问题,即人们常说的产品经理守阵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我们思考的产品与人与世界的情形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思考产品本身的问题,因为深层次一点的问题要么是产品总监要么是老板自己在想(自己现在做的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且还未掌握,经常给自己挖坑)。
2、而中级产品经理是在你把怎么做做好之后的事情,然后这是一个过渡期,做的还是怎么做的事情,留时间给你思考做什么的问题,当你真的能够分析思考做什么之后基本也就进入了高级产品经理的范畴,这个范围做就已经很少了,主要的目标是思考做什么,了解人与产品、人与世界的联系和矛盾,试着分析并发现机会,然后知道做什么并监督下面的产品经理有没有做错。
3、最后是产品总监或CEO范畴了,这时候你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就完全是产品|人|世界的问题了,需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做是为什么;不做又是为什么;当然还得明确到底做什么!
小结:我们不管是处在哪个阶段,作为产品人都应该思考产品|人|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是可能思考的多少问题;因为我目前理解的做产品就是在产于人与世界三者相互矛盾又紧密联系的关系中分寻找市场需求,分析出现这种需求的原因是为什么,然后分析关于这个需求我们该做什么,然后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事情。
然后以Facebook为例讲述马克.扎克伯格从发现需求、处理矛盾关系到最后产出Facebook的过程看产品|人|世界: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或者说闹剧马克发现哈佛学生有基于图片分享交流的社交需求。他发现学生们对这个需求表现得很强烈、很激动,原因是学生们渴望社交,特别是对于异性约会的渴望,但他们又不希望太过于明显,因为哈佛人有哈佛人的标准和骄傲,在哈佛你就一定是一个绅士,因此他们希望希望有一个社交的平台可以供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分享,还能够看到自己喜欢的异性的一些私密信息,比如照片;然后马克想既然大家有这个需求为什么我不做一个这样的网站呢?来满足大家的需求呢?于是他想到做一个基于图片分享的社交网站,这里不提约会,但是你可以看到异性的信息,很好的用产品协调人与世界的矛盾;最后有了这个想法还得实现,最初规划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页面,能够支持大家在这里注册登录,加好友,发动态并查看好友动态信息,同时他还邀请自己的好友一起加入这个项目共同进行网站的组建。
最后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角度并通过Facebook的案例分析分析产品|人|世界的关系:
从产品的角度扎克伯格发现了哈佛学生们基于图片分享的强烈社交需求,而这个需求的本质是学生们渴望与异性约会,即性的需求;而他做了这么一个网站(The Facebook)满足了学生们最基本的需求,用产品把产品|人链接了起来,这可以看作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底层:生理上的需求。
由于用户的快速增长,现有的服务期已经很难保证产品的正常运转,他考虑到网站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二层:安全上的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用户们在这里想要得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约会(性)的需求了,他们认可这里、并希望在这里交到更多的朋友,同时外面的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希望能够进入这里,因此用户们强烈要求网站扩展到其他学校以及其他地区。这里可以看到用户们已经对网站(产品)产生了情感,同时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约会那么简单,而是希望在这里交更多的朋友,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这可以看作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三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当网站(产品)发展到世界200多所高校,当扎克伯格准备开放注册的时候,引起了用户们的强烈抗议,他们觉得这样是不尊重他们的决定,他们都是全球的常青藤名校精英,他们有他们的骄傲;。这里可以看作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四层:尊重的需求。
最后我们通过现在Facebook产品可以看到,已经不只是最初最简单的分享沟通的功能了,还添加了一些如游戏、活动、公众主页等等之类的功能。;。这里可以看作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顶层:自我实现的需求。
整个过程:从哈佛学生们的基本需求产生了这个网站(The 。不只是用户(人)在不断的进行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提升,同时产品(Facebook)与扎克伯格本人也在不断的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提升。这个过程我们看到产品|人|世界会有很多矛盾但却又一直紧密相关,首先产品与人产生了链接、然后再是通过产品让人与人产生了链接,然后产品在不断的去满足用户(人)的需求变化,适应世界的规则,维持产品|人|世界的这种微妙平衡的关系,拟最终实现产品与人、产品与世界、人与人、人与世界的链接。
非常感谢您能够不厌其烦的看到这里!本次以Facebook案例分析个人对产品|人|世界的思考理解分享到此就算结束了,作为一名产品新人,会有很多思考不健全或是表达不当的地方,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指点或者加我微信:chengshinanhai261820,凌雪在此等待与您一起探讨、分享、等待与君(卿)共勉!
最后愿与各位同仁一起再接再厉,共同进步,越走越远。我们心怀梦想,屌丝终将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