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恰恰天蓝
这又是一本我没有心思看下去的书,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半天把它翻完了,估计当时就是冲着“逻辑”两字买了它。事实上,本书与“逻辑”相去甚远,多方面令人失望,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那些让我不好受的地方:
一、不知是翻译得差,还是原作就这水平,总之没啥可读性,语言不符合国人思维习惯,问题很炸裂,分析解读却差强人意,没有系统的方法论,观点欠缺深度,模糊笼统,有东拼西凑之感。
二、解答的问题很多,但都没解析到点子上,逻辑性不强,更谈不上追根溯源去发掘行为和想象背后的本质,“隐性”逻辑还是不够隐性。
1、本书批驳了套路,但最后归结的原由却毫无逻辑可言,给出的问题答案很牵强,片面。问题对不上答案,不严谨,蜻蜓点水,论述不够充分。
2、更像一本心理学的书,观点浅尝辄止。
3、道理太浅显,更像作者的臆测,似乎没有科学性可言,如读者有基本的逻辑知识和训练,有似高年级看幼儿园的书。
4、我到网上大搜本书的书评,好评文章也是欠缺深度,非诚心之作,想想推荐这本书的两名算是小有名气,也多少感受到他们的无奈。
三、不少的东西很成旧,或是没有创新。
如信息结构化六个步骤:预览,提问,阅读,思考,复述,检查。
也念一点好:
一、提醒人们勿陷入思维陷阱值得肯定。
二、在日常生活中,思考模板的切换是和知识储备相关的。我们需要用新的知识消除旧的模式,然后用更新过的行为代替旧的行为模式。具有创新性的头脑需要具备两个能力: (1)让观点清晰的能力。 (2)将单个观点重新组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