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这才叫员工激励,你那只是乱打“鸡血”

来源:二三娱乐

见过几家公司的HR,员工只要出现工作动力不足,积极性下降,要么研究涨薪、调高月绩效工资,自称“动力不够,鸡血凑”。要么就加大处罚力度,实在不行,以不胜任本职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了事。但如此一来,激励的效果充其量只是“扬汤止沸”,而不能做到“釜底抽薪”。

01 百分百奖励=百分百动力,这个公式不一定成立

有这样一家公司,为了调动员工每月打卡满勤的积极性,专门下发通知,凡做到月满勤的员工,领满勤奖100元,累计达到3个月满勤的,除正常领当月100元满勤奖外,再奖励100元。

通知刚下发完的一段时间,员工入厂打卡的积极性明显提升,1个月,全体员工几乎100%地领到了满勤奖100元,但好景不长,两个月过后,满勤率下降了3.8%,再过一个月,满勤率又下降了4.6%,半年过后,满勤率降至86.4%,几乎跟通知前的情况差不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为增强工作动力、调动积极性,一味地使用奖励或者约束,往往都不能顺利地达成目的,搞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

同样,看过一个新闻,一家知名公司,为保证员工有效出勤,由最开始的普通打卡,升级为钉钉打卡,再到指纹打卡,最终均被下面想耍滑头的员工一一破解,真是跟打卡制度斗,其乐无穷,奖励似乎有时也可以成为“强弩之末”,走向疲软。

美国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当中指出,奖励有时候很奇怪,它好像对人的行为施了魔法,把有意思的工作变成了苦工,又把游戏变成了工作,本来是要让好人好事越来越多,实际上却让好人好事越来越少。

一味地用钱用利激励员工或者用惩罚鞭策员工,倘若均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服从,得到的往往是“异化”——上对政策、下有对策过后的产物。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同时,也不排除重赏一旦失效,原先的勇夫很可能退化成懦夫

02 没有走心的互惠,我跟你谈什么互助?

任何一名员工来到一家公司,都是有所求的,说得俗一些:要么为钱,要么为名,要么为其它的......

而当HR将这些与工作剥离得很清时,也就是工作做到即给到,否则免谈时,那么,再精细、再精准的激励机制也将失效,久而久之则变成“鸡胁”。

入职A公司已经满10年的营销经理张某,因工作性质,每逢周末都要到商场一线指导公司的具体营销工作。

不巧的是,一次周末家里孩子病了,需住院治疗,妻子在外地,看孩子的老人对入院相关手绪又不明白,只好让张某回去处理。

无奈,张某只能向公司HR请假,但给予的答复却是:保持在岗,否则扣罚当月绩效奖。气急之下的张某,递交了假条之后,手机直接关机,便回家处理事情了。

事后,公司领导找到张某本人,责问道,“你擅自离开,考虑到公司的整体利益了吗?”

张某马上回怼了一句,“公司亏损,那是公司的事儿,周末我想休息,扣罚绩效工资,那是我的事儿”说完,便将手中的辞职报告丢到了领导桌子上,转身离开了。

结果,公司因缺少了这样一位核心式员工,订单大减,亏了很大一笔,很长时间才勉强扭转被动局面。罚了员工1000元,亏了公司100000元。

不少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有的时而失效时而管用,有的则管眼前管不了长远,很大程度上都在于没有找准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交点,形成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进行达成一种良好的互惠关系,相反,却将持续激励突变成一种应急刺激,促使公司不知不觉站在了员工的对立面。

就像例子当中的张某,实际上不是钱的问题,只是面子和时间的问题,人性关怀的问题,而从公司角度来说,对于张某这个面子,原本就应做到“张某免费领取,公司商机无限”的。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但你买不到热情,买不到创意,更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想要员工变得更好,要靠激励,而非管控,这一点聪明的老板应该都很警醒。

缺少了彼此的互惠:员工要的是动力,公司给出的却是压力,公司看重效益,员工却盯着利益,不搭边的激励无异于乱打“鸡血”,瞎喝“鸡汤”。

03 真正的员工激励,就是将互惠互利做到极致

常听到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得好。这里面的大家好有他人的好,也有自己的好。大凡卓而有效的激励都是壮大了公司本身,也成就了员工自我,大我与小我的利益共同体都能得到呵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赢。

一、好好谈一谈入职“欲望”

地头力管理学创始人王育琨在2015年与华为总裁任正非进行了第二次交谈,当提及华为想让员工挣更多的钱时,任正非进一步讲到,要有“以众人之私,成就众人之公”的本心

同时任总还指出,华为与其他公司不一样在于,华为正在激励每一位人的私欲,对钱的欲望、对权力、机会、名誉的欲望都被激发出来,用“以众人之私,成就众人之公”的本心,去发现员工的痛点,并给予恰当的激励。

这才是一种高端而又上乘的激励,至于采取哪一种形式只是一个象,重要的是的本心。

私欲可谓一种原始动力,也是员工的利益原点,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钱给够,情到位。该坐下来好好谈钱,就好好谈钱,该让员工有面儿,就让他有面儿,这样的公司亏也亏不到哪里去

二、心流,不妨一试

相信你一定听说过“心流”这个词,进入“心流”状态,就好像是在玩王者荣耀时,一路升级的那种兴奋和忘我的状态。

让心流出现的三个条件:1,清晰的目标,越清晰越容易全神贯注;2,即时反馈,时刻有反馈信息,就会让员工清楚自己在做什么;3,挑战难度与能力匹配,选择让员工从事不太简单也不太难的工作内容。

瑞典一家大型物流运输公司——绿色货运,采用了心流原则来指导公司员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为员工分配好工作,明确目标,并坚持每月与员工谈话,了解员工是工作负荷过重还是负荷过轻,然后调整工作量,以帮助员工找到心流。两年后,绿色货运实现了成立125年以来的首次赢利。

让员工保持一种全心投入而非被动服从的状态,事关公司的长远发展。白岩松曾讲到,当一个公司开始强调考勤的时候,就表明是在走下坡路了。相反,当领导与下属见面不再只是为了绩效评估时,也意味公司开始良性运转

三、员工不独立自主,怎么行?

Zappos的CEO谢家华曾指出,研究已经证明,能感觉到掌控感是一个人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倒推,我们会发现,一个人不快乐是找不到自身的价值,而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是缘于别人的不认可,而别人的不认可最主要还是在于自身不能讲出有分量的话,做出有意义的事情,说白了,就是不善于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总是默默无闻地随大流,跟着感觉走。

谷歌每年的新产品中有一半是员工在20%的完全自主时间内诞生,还有澳大利亚软件公司Atlassian允许员工去解决任何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并在24小时后公司和其他同事展示成果,被称之“联邦快递日”,这看似放松的自由,实际上是对员工自主权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考验。

做为公司的HR,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就是要让自己的员工尤其是中高层成为可以自主制定“游戏规则”的“玩家”,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兴致昂然,激情四射,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只有使用这样的员工,企业和员工才双赢

四、利润过后,还有目的

现实当中,我们在公司当中经常听到“效率”、“利益”及“优势”等这样的词语。

毫无疑问,无论对于员工还是公司,获得丰厚的利润绝对是目标,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员工不辞辛苦地加班,尽管一肚子怨言,但看一看照比之前要“丰满”的工资单,还是选择了继续加班。

但很多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发现,金钱和快乐之间的关系很不牢固,超过一定的水平后,一沓更厚的钞票就不会带来更高层次的满足感。

《波士顿全球》一条报道指出,一家公司给每个员工一些钱去捐赠,当他们所选择的慈善机构受益时,他们会更加开心。换言之,给每位员工权利决定公司如何回馈社会,也许更能提高他们的总体满足感。

就此,对做为一家公司的HR,恰当做法是不拒绝利润的同时,强调的是目的最大化,让目的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并肩作战,像经济学家薛兆丰所说:“生活可以忙忙碌碌随大流,思想可以偷偷摸摸求上进。“,不仅要让每一位员工一起目标一致地“放肆”赚钱,还要让员工倾听自己的声音:做重要的事,做好它,为达成自己的事业而努力,过上真正精彩的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