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与新是否该对国产电影多一些宽容?
时间让人变得宽容。之前挺想不明白为什么张一白会成为最受大学生喜欢的中国导演,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张嘉佳会被誉为微博上最会讲故事的人。我想现在我明白一点点了。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王家卫,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李碧华严歌苓。他们的表现方式太过晦涩缓慢,在揭露人心时又太过直接,故而,在喜欢快节奏,崇尚青春的年代,有些不合时宜了。
当我在一味向前追溯中国电影史的时候,一味感慨当年某部电影拍的多好的时候,其实是逆着潮流去做的。比如在我感慨《黑楼孤魂》拍的又写实又有时代意义的时候,其实当代年轻人在国产恐怖片里更喜欢林心如的恐怖片系列,特效和传说的结合。
在我喜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候,其实年轻人更喜欢《致青春》系列。漫长到一生的暗恋,在现在已经像个笑话了。《致青春》显得更加贴合当代人的青春,直白,勇敢,大胆,固执。
时间是在往前走的。恋旧的人总觉得过去的好,然而,《西游记》《鹿鼎记》《择天记》本质上都是爽文,只是从深刻到浅显的过渡。一切都在简化,从家国阶级的大立意,到小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从竹简布帛,到键盘鼠标。
我们在羡慕别人有《神探夏洛克》,但本土化侦探题材的影视剧时常会做的很尴尬。我们却没有放弃,银河映像交出了《盲探》,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陈思诚又出乎意料的拿出了《唐人街探案》这样的成功商业作品。
影评人们时常会感慨中国电影市场的尴尬,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包括我也时常会在看了烂片之后哀怨的叹一句国产片希望何在。事实上,很多导演和编剧,都已经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当徐峥的《人在囧途》系列刚刚给人喜剧油尽灯枯的之感时,开心麻花拿出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夏洛特烦恼》和《一念天堂》,前者笑点密集不尴尬,后者则在喜剧基础上增加了探寻人生意义的哲学深度。
甚至在电影界群起而攻之的商人郭敬明,都在尝试用新技术打开另一扇大门。虽然《爵迹》效果距离《阿凡达》和《魔兽》还相差很远,剧情也……但是起码人家尝试了新技术,引入了新的表现形式。
人总是太过于恋旧而不自觉。比如我看翁美玲的《射雕》以后,觉得虽然布景渣,但是演员走心,而且选角合适。到后来看朱茵版的《射雕》前几集觉得模仿翁的痕迹太重。不过再看下去就觉得翁美玲有邪气,朱茵有灵气,翁美玲长相更聪明,朱茵长相更讨人喜欢,而且朱茵对郭靖的感情戏部分更充实。相较之下我甚至更偏袒朱茵版的。
恋旧的情结,让我们总是会说导演一届不如一届了,编剧一届不如一届了,观众一届不如一届了,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喜欢TFboys的00后就真的比喜欢小虎队的80后低一等?
二、深与浅是否该对国产电影多一些宽容?
一切都在简化,魏晋时期的诗,读上去比唐朝晦涩太多。而元曲又比宋词简化的多,直到明清小说,再到取消八股文,兴白话文,普及简体字,小说题材也从武侠一路扩展到玄幻修真穿越重生异世,载体也从纸变成屏幕。
就连央视春晚,也从字正腔圆双手规矩摆放身体笔直站立,变成如今的五花八门什么形式都有。伟光正的歌曲比例大大下降,引入了流行歌曲,还有一些小众民谣歌手。
所以这几个月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对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电影,太过苛责了。
在成龙电影《绝地逃亡》上映以后,我第一次深刻的认识到,豆瓣对国产电影的评分压的有多低。讲真,我觉得《绝地逃亡》比《飓风营救》好看多了。《飓风营救》你们都能给打8分,难道只是因为主演名字比较洋气?
然后成龙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荣誉奖,是得这个奖项的第一个华人,引起很大的争议,好像他名不副实一样。摸摸良心,不能因为他老了打不动了,就否认你从小到大看他的电影长大的,否认他在好莱坞给华人长脸的事实。
我就是喜欢韩寒的《后会无期》,觉得它是部很好看的公路片。尽管摆脱不了作者拍电影的通病——金句堆积,却让我现在都能回想起每一张特别的面孔。王珞丹一脸无谓的说,五百包钟,八百包夜。袁泉沉静如水的拧上一个电灯泡。钟汉良的满脸风霜。一路的风景,入眼都是感慨。
也喜欢《唐人街探案》,接地气的表演和台词,紧促鲜明的节奏,以及陈思诚对于人性善恶的探讨。我喜欢听熟悉的语言,看本国的面孔,不喜欢翻译腔。一个脸盲症有时候很难分清欧美片里长相相似的男演员哪个是哪个。
一般看引进的好莱坞大片都会选择英文原声中文字幕版,为了减少翻译腔的违和感。但是过关的英语又能让我时常发现字幕的错误,比如前段时间《谍影重重5》字幕,需要忍住熊熊燃烧的吐槽之魂。
所以我看到国产佳片是会不遗余力的赞美的,因为没有文化隔阂,没有语言障碍。见过央视六播了好几次《万箭穿心》,拍的真特么好,也不见多少影评人赞美赞美这部片子。
《百鸟朝凤》虽然结尾烂了,但是前面还是很好看的,当得起国产佳片的称号。《心迷宫》为了迎合大众改了《殡棺》的原名,本质上还是一部接地气的国产佳片。但是,我们太挑剔了,不喜欢这种充斥着乡土气息的文艺片。
三、内与外是否该对国产电影多一些宽容?
我喜欢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让我对印度的印象完全改观。它里面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该去做自己最适合的事情。
非要中国拍出来《怦然心动》《两小无猜》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因为我们不允许早恋,也没有那样开明自由的家庭氛围。网剧《最好的我们》为什么收获一片好评?因为那才是大多数人的青春,大量镜头都是在上课,做题,考试,文理分科,学不进去的苦恼,高考的压力。爱情是懵懵懂懂的,隐隐约约的。
耿耿余淮同桌三年都没提一个爱字,直到大结局两个人才算挑明在一起了。配角洛枳盛淮南,在小说里,是长达十几年的暗恋,也是在小说快结局才在一起了。
现在的青春片《匆匆那年》《同桌的你》《致青春》为什么会被很多人骂?因为他们都不学习了,爱情成为了生命里最大的事情。堕胎逃课分分合合,蹉跎到憔悴不堪,再感慨青春易逝。
我们热衷于看到本土化的故事,所以《那些年》明明故事简单,却斩获一片好评。其实天朝有很多不错的作家和编剧,作品如同金矿一样等待被发掘。只要投资人们不再看名气选书,看流量选演员。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陆犯焉识》,巩皇和陈道明飙戏,让你哭到心坎里。《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而李碧华是以短篇见长的,同样改编出来的《枕妖》《饺子》等电影短小精悍,酣畅淋漓。
好好的拍和我们文化息息相关的东西,其实才是最擅长的事情。西方玄幻风和日本哀怨风其实都不太适合我们。我们不用拍吸血鬼,我们有九叔的僵尸先生。我们不用拍《两小无猜》,我们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此外,很多拍的不错的国产片被禁,也导致广电总局被骂的体无完肤。我们不引进电影分级制度,而是一杆子打死。或者触及到某些痛处,怕影响不好。《盲井》《盲山》这些反映阴暗面的东西,大众都看不到了。
反观韩国,他们有改变制度的电影《熔炉》《素媛》。因为电影引起的社会反响太大,国家去修改法律。这才是电影能做到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国庆档最好的片子我一定要颁给《湄公河》,我平常喜欢文艺片,但是对这种题材严肃的电影,更不吝赞美。我看过一部分《湄公河大案》电视剧,相较起来,电视剧更还原,电影节奏更紧凑惊险。
但是因为这部电影,让很多人都开始关注湄公河大案的来龙去脉,关注中国的缉毒警察为了禁毒,为了国家安定做出的一系列努力,甚至牺牲。我以为大家都去看《爵迹》《全世界》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去看了《湄公河》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老怀甚慰。
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让我们看到中国在做什么。在我们平常注意不到的地方,有那么多人在维护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湄公河》上映之后,很多微博博主,和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开始发声。医生,警察,教师,一出事就被黑的体无完肤的三种职业。只记过,不记功,出现一个渣子,就会被群众一杆子打死。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让民众更了解这些行业性质的电影。现在已经有了《湄公河》,我打五星。希望接下来可以看到更多,让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改观,互相尊重的电影。
结语: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影评人,只是从自身的评判角度提出这三点:新与旧、深与浅、内与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让大家对国产电影多一些宽容,以及思考对国产片审视标准的考量是否该严苛。巨大的市场,当然需要更好的电影来撑起。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应该给国产电影多一些希望与扶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