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还没开心2天,格力的2018年年报大增3成,2019年1季报就几乎停止增长。给投资者火热的心浇了一盆冷水,格力这个企业我非常有感情,2004年我全仓买的第一只股票,不算分红从2004年160亿左右市值一直持有到2012-2014年,大概平均1400亿市值清空,我也在很多场合上认为卖早了。这个企业我参观过2次工厂,有一次我在参观工厂的时候自己偷着跑到另外车间去偷窥,差点被保安给扣留了,也见过董明珠女士2次,1次股东大会当时距离她只有5米左右,董明珠女士散发的独特的女强人魅力,让我觉得这个企业完全可以托付终身。
1400亿市值卖出格力有2个原因,一个是当时为了换茅台,当时我认为茅台还有4,5倍空间,而格力我只能看到2000亿左右销售额,而当时的格力已经1000多亿的营收,格力这个企业很多人只是现在关注,这个企业早些年长期在0.5-1倍PS之间徘徊,也就是2000亿营收我给的市值大概就就是2000亿市值,利润率最低的时候只有3%,差点亏损,现在这个企业的PS就算按照18年2000亿营收计算,也有约1.6倍,纯利润率已经高达14%。
为什么在当时我只能看到2000亿的营收呢?当然当时的2000亿营收我只是认为是空调的份额,现在格力营收部分还有大概20%是非空调的,大概是洗衣机,冰箱和VR设备等,这一部分当时确实也没怎么考虑,但实际上在14年,我认为冰箱空间大一点能做200亿,洗衣机100亿到顶,智能设备这些那个时候还没有。
2000亿的空调天花板是怎么来的呢?
1、中国只有4亿家庭。每一个家庭就算有3台空调,总量最大是12亿台。
2、空调平均大概8年才会更换一次,那么每年新增家用空调大概1.5亿台。
3、格力在家用空调领域当年大概34%,我认为极限能到50%,毕竟美的这些不可忽视,那就是最多7500万台每年的新增销量。
4、7500万台每年的新增销量,14年的时候平均单价大概2400左右,现在可能有所上升,那么算3000元,这个企业家用空调极限就是2200亿。实际上我打个折扣当时给了2000亿。
5、中央空调产品利润高,但是整个市场空间不到500亿,而且中央空调很多都是酒店,别墅等新建楼盘,一旦建设好很难更换,这一部分当是我印象算200亿极限,但是利润给到40亿,利润高。
6、出口部分当时很少,我认为印度这些天热的地方也会有点,认为有个200亿左右也差不多,再高也看不到。
当时就是这个思考的逻辑,现在看来我大概判断对了2000亿的营收基本到顶(如果算非空调部分,当时预计的应该是2400亿),但是谁也想不到估值会在营收没增加多少的同时,市值翻倍还要多。这也是投资的魅力所在吧,你总会有错误,有时候错了还没办法。
格力在14年我清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东没有同意董明珠买银隆,当时我还印象跟一些网友对骂了很久,我是非常生气,董明珠其实已经看到了空调的天花板,开始想做手机,发现手机跟空调两码事,渠道和产品根本不相关,后来决定做汽车,银隆现在的问题也都是他们之前股东的问题,车没什么问题,如果当年格力买了银隆,我跟网友说过,只要银隆第一台车落地,银隆部分就会有1000亿的估值,银隆汽车跟比亚迪不同,这个企业专注8座以上的商务车和小巴车,比亚迪主要是小车和大巴车,那么银隆上市之后珠海市政府至少全城市的小巴都会用银隆的,城际小巴也会用银隆的,一些政府商务车也会要求用银隆的,当时珠海还能辐射到中山,江门,阳江等城市,光是这个销量,一年就可以弄上百亿回来,这样的一个跟比亚迪有使用差异化的电动车,怎么就没有千亿市值?
不过很可惜的是,被开股东会前一批有预谋的买进股票的网友给否决了,否决以后,这些网友就开始卖出,留下我们在这里一地尴尬。
当然,19年第一个季报的增速放缓也没什么,但是空调到顶一定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我都认为这个到顶晚了2-3年,下面银隆不指望了,手机这些也不指望,冰箱这些市场还是很小,包括智能设备我还没注意看,但是再有一个空调一样的大行业,现在还看不到。
董明珠没任何问题,有这个人坐镇格力,格力就差不到哪里去,营收放缓之后看看有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慢慢提上来,格力这个企业是否我还有机会再买进去,我要密切关注了